盘点历史意难平,从汉末郭嘉开始第180章 那些铸就了大明的名人(三)181
… </p>
【第一百一十二位: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大明终结者:王守仁。】 </p>
王守仁,本名‘王云’,明朝浙江余姚北城人,其父是大明正德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王华’。 </p>
因家世的缘故,幼年时期的王守仁有着良好学习环境,但此人的思维有些跳脱。 </p>
虽然学业有成,但这货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很古怪,也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异于常人。 </p>
十五岁时,为了观察行军打仗是什么样子,独自一个人跑到居庸关、山海关外吃了一个月的沙子,虽然没看出什么名堂,但却对行军打仗有了个初步的概念。 </p>
但这还没完,弘治元年,他爹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结果结婚当天,这货闲的没事在外面闲逛时,遇到个打坐的道士。 </p>
好奇下与之交谈,得知道士在养生后,这家伙就学着道士的样子跟道士大眼瞪小眼硬生生的坐了一天。 </p>
一直到第二天因为找不到他结婚而急疯了的王家人满城撒告示,才在一些人的指引下把这家伙给捉了回去。 </p>
结果次年跟老婆回余姚路过广信,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这家伙又硬生生的按照朱熹的方式坐在竹子面前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想要看看能悟出什么道理来。 </p>
结果屁都没发现一个,反到是把自己折腾的躺在了病床上,然后,这家伙就对朱熹阐述的儒学起了怀疑。 </p>
一直到弘治五年,即公元1492年,此人才通过科举成了举人,但也没有直接起飞。 </p>
还是弘治十二年参加礼部会试时成了二甲进士,成了个工部的实习生,并在弘治十七年起用为兵部武选司主事。 </p>
可惜弘治帝朱佑樘命短,活了没几年就嗝屁了,他那个一心想要带着大军建功立业的大将军儿子朱厚照上位后,利用宦官打压朝臣收权,其人也被波及,最终被当时称霸朝堂的刘瑾一脚踢到了贵州龙场当了一个驿丞。 </p>
也就是在贵州当客栈老板时,此人的认知快速下沉民间最底层,了解了最底层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性,并根据习性将当时还属于不毛之地的龙场治理的井井有条。 </p>
还悟出了逢人做事不能只看表面,要‘知行合一’,要‘谋定而后动’的道理。 </p>
因为他这段时期悟出来的东西被后来的儒生门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大肆吹捧,在明朝后期历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所以后世史书将其记为‘龙场悟道’。 </p>
而他也因此一举成了华夏史书中最后一位文坛圣人。 </p>
不过跟后来那些只会喷人的嘴货不同,这家伙手里是有真把式的。 </p>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 </p>
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处理掉后,其人在前期给自己积累的政治资本下,火速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p>
并于次年被召入京,前后跳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卿’等职。 </p>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南赣之乱爆发,农民谢志山、池仲容等人起义叛明,朝廷紧急任命王守仁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下平叛。 </p>
同年,王守仁奉命孤身前往平乱,并在到任后以诈计一举平定谢志山等人的起义。 </p>
并在平乱中途还顺手灭了准备效昔年小朱头靖难之役起兵叛乱的宁王后嗣‘朱宸濠’,一战成名。 </p>
可惜,当时的大明朝堂君臣割裂太严重,甚至已经到了相互厮杀的地步。 </p>
导致他这位能文能武的牛人并没有得到朱厚照的青睐,甚至连后来以藩王入继大统的明世宗朱厚熜对他也是多有提防。 </p>
所以,在平灭宁王之乱后没多久其人就辞官归乡,开始著书闲住。 </p>
虽然期间也有起复,但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最终于嘉靖七年替小道士平乱时病逝在了中途,享年仅五十有七。 </p>
因其人赋闲期间创建的‘阳明学院’与宣扬的‘知行合一’在其死后大力推广。 </p>
并在明末被人改成了‘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的顶格双标思维,并沿用到了后世二十一世纪。 </p>
间接助长了大明末期朝臣之间既当又立的表子行径,以及后世一些网络双标乱象。 </p>
故而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将其称之为: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大明终结者——王守仁。 </p>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方为大道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