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那些铸就了大明的名人(三)181(1/2)

作者:窝不是大神

盘点历史意难平,从汉末郭嘉开始第180章 那些铸就了大明的名人(三)181

【第一百一十位:株连亲族的吉尼斯记录保持者——青史第一坑货:方孝孺。】 </p>

方孝孺,明初宁海大佳何镇人,其父是洪武年间山东济宁知府‘方克勤’。 </p>

因此,其人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后更是凭借父荫跟随明初三大文豪之一的宋濂学习。 </p>

后来其父因‘空印案’被处死后,方孝孺因为扶着其父的棺材绕城作秀而被当地人认为是至纯至孝之人,一时声名鹊起,名动一方。 </p>

恰好,当时的大名朝因为朱元璋个人喜好,科举制被暂停,采取的是比较复古的恩荫孝廉制。 </p>

所以,当他举着其父的棺材游街示众的名声传开后,他就遭到了朱元璋的召见。 </p>

并在朱元璋觉得他至纯至孝的认知前提下,成功在老朱头那里刷了一波经验,不仅获得了老朱头的青睐,还让老朱头的好大儿朱标也对他另眼相看。 </p>

最典型的就是后来这货犯事被揭发逮捕到京时,老朱头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亲自提笔放了他。 </p>

由此可见,‘个人能力不重要,只要能讨好领导就能万事无忧’这句话古今通用。 </p>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方孝孺在一些人的刻意举荐下,被老朱头授为‘汉中教授’,负责给众儒学生员讲学。 </p>

并在讲学中不仅成功把老朱头的十一子蜀献王‘朱椿’忽悠成了一个开口方师,闭口方师的书呆子,还把老朱头的好大孙朱允炆忽悠成了一个立志要当圣人的三好学生。 </p>

圣到什么程度? </p>

朱允炆上位后,不仅将国家大事交托给此人,还在大殿与朝臣议事时,让其躲在屏风后面一边给他批改他晚上写的‘儒家作业’,一边‘垂屏听政’,完事后再给他一些施政建议。 </p>

偏偏方孝孺这货又是个一心想要复古的嘴货,对于时代的变迁与政治环境的变化不仅视若无睹,反而还在昔年老朱头暴力治国的打压下滋生起了灭明复仇的心思。 </p>

于是,在这种环境下,朱棣直接以奉老朱头遗诏之名,起兵清君侧。 </p>

并在四年后攻破南京,成了大名的第三位皇帝。 </p>

而此人最后也因为不愿意替小朱头写即位诏书而被小朱头车裂。 </p>

因此人的事迹被清朝入关后修建的刻意摸黑明朝的‘明史’中虚化抬高,将当时‘只是车裂其本人’的结果改成了‘诛十族’。 </p>

再加上后世一些影视剧中刻意的宣传,导致其人在后世普通人眼中成了史书中‘唯一一个诛十族的记录保持者’。 </p>

所以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就将其戏称为:株连亲族的吉尼斯记录保持者,青史第一坑货——方孝孺。 </p>

“莫说诛我九族,就是诛我十族又如何?” </p>

… </p>

【第一百一十一位:唯一一个以美名名扬后世的太监——使者之王:郑和。】 </p>

郑和,明初云南昆阳州人,其家族本是元朝盘踞在云南一代的梁王麾下官员。 </p>

后来老朱头派人平灭当时割据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后,其人也被明军顺势带回了南京。 </p>

并在之后阉割成了太监,几经辗转,成了小朱头身边的贴身太监。 </p>

因其是元朝官宦出身,不仅粗通文墨,还能上马御敌,所以深受小朱头的信任与青睐。 </p>

公元1402年,即建文四年,靖难之役结束后,郑和因在征战中随军有功,被小朱头改姓为‘郑’,正式称名为‘郑和’。 </p>

而后,郑和成为小朱头下西洋扬威的使者,并前后在‘永乐三年、五年、七年、十年、十四年、永乐十九年、宣德五年’七下西洋。 </p>

分别出使: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锡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不刺哇三十六个国家,行程几近数万里。 </p>

极大的促进与震慑了当时盘踞在华夏西部沿海各国,为后世的华夏圈打下了坚定的政治基础。 </p>

因其人一生所做对后世华夏疆域势力范围的划分有着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决定性的意义,不啻于当年张骞、班超、王玄策等人开拓西域的功绩。 </p>

而本人又是个被阉割的降人,故而其人被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称之为:唯一一个以美名名扬后世的太监,使者之王——郑和。 </p>

“吾乃大明航海使郑和,奉大明皇帝旨意出海扬威,诸藩退避,擅自扰道者,杀无赦!”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