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意难平,从汉末郭嘉开始第172章 黑衣判官封常清173
【第九十位:判的了别人却判不了自己的罪人之后——黑衣判官:封常清。】 </p>
封常清,大唐蒲州猗氏人,罪人之后。 </p>
此人幼年时,因其外祖父犯事被流放到了安西充任守军,导致封常清自小在安西边镇长大。 </p>
一直到他成年后,在家庭背景的影响下,投靠了当时时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夫蒙灵察’,成了对方麾下一个大头兵。 </p>
并在他死皮赖脸的追从下,成了当时担任四镇都知兵马使的‘高仙芝’身边一名亲军侍从。 </p>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安西四镇爆发叛乱,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当时督镇安西四镇的‘夫蒙灵察’平叛。 </p>
夫蒙灵察接诏,并委派麾下高仙芝出征,高仙芝奉命出征,并率两千名精骑一战平灭叛军。 </p>
而在事后准备撰写军报时,当时跟随在高仙芝麾下的封常清却给他呈送了他自己提前写的军报。 </p>
事后,因封常清在战报中事无巨细的描绘了整个作战过程,从而相继被高仙芝、夫蒙灵察看中并重用。 </p>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封常清这个罪人之后彻底成名,并在高仙芝等人的扶持下,用平叛之功被当时的唐庭接连授任‘叠州戍主、四镇都知兵马使判官、镇将、果毅、折冲、判官、安西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等职位。 </p>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安西节度使‘王正见’去世,在王正见麾下担任行军司马的封常清顺位升任‘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并持节充任‘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总理安西四镇军务。 </p>
次年,封常清因率军平灭‘大勃律国’,即后世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有功,被李隆基封为‘权知北庭都护’,并持节充任‘伊西节度使’。 </p>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紧急任命封常清为‘范阳节度’,命其募兵征讨安禄山。 </p>
次日,封常清率六万长安市民与仆役组成的杂牌新军赶往洛阳坚守。 </p>
同年十二月,‘安禄山’攻陷陈留,前锋进入罂子谷,当时在洛阳驻守的封常清派骑兵与叛安禄山麾下精锐交战,伤杀叛军百余人。 </p>
可惜,其人麾下尽皆新招募的市井小民,不仅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身上连甲胄都不全。 </p>
所以面对安禄山之后的大举围攻,封常清一败再败,先失洛阳外城,后败于都亭驿,再退宣仁门,最终率残兵退至陕郡,跟闻讯赶来的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 </p>
结果他们这种先丢洛阳,驻守潼关的举动惹毛了当时被安禄山跳起来狠狠删了一比兜的唐玄宗李隆基。 </p>
再加上当时李隆基刚被宠臣安禄山背刺,正处于看谁都是白眼狼的应激状态。 </p>
所以在得知洛阳失守,他的‘大唐精锐’正龟缩在潼关被动防守后,暴怒下,在身边宦官‘边令诚’的挑拨中将‘高仙芝与封常清’两人一起当着三军的面砍了脑袋。 </p>
然后,潼关就没了。 </p>
因此人是罪人之后,并在从军期间多次担任各军判官一职,故而其人被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称之为:判的了别人却判不了自己的罪人之后,黑衣判官——封常清。 </p>
“败军之将,臣死不足惜,然天下纷乱,贼兵四起,为社稷江山计,臣请愿,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祸军之贼‘边令诚’。 </p>
此贼死,则社稷复安,届时若臣泉下有知,臣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敬上。” </p>
…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