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穿在帝王家第二十五章 六镇大起义的缘起(二)
国防需要,赶快送到。
这个例子说明了两点:第一,朝廷原来是可以让别的地方在即使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也要先紧着六镇吃饱的;第二,六镇光凭自己产的粮食,可能是吃不饱的。
但随着大魏迁都洛阳,这第一点很快就变了:因为国都南迁,防范柔然的必要性大大降低,毕竟就算柔然抖起来了,变得再怎么凶猛,也不大可能从草原一路南下几千里跑到天下之中的洛阳去烧杀抢掠。
既然柔然人的威胁对于迁都后的大魏朝廷变得不再那么迫在眉睫了,那防卫北境的六镇边军们也就迅速从国门卫士沦为了看大门的:很快,他们的上升渠道被收窄,军饷待遇被降低,供应水平被调整。六镇人吃不饱变成了六镇人自己的事,朝廷不会再让其他地方的人为六镇人做出牺牲,而只会让六镇人继续为朝廷做出牺牲。
显然,六镇人们也不愿意毫无盼头地为朝廷做着毫无休止的牺牲,更何况是献了青春献子孙这种。再说虽然你朝廷从平城迁到洛阳去了,但这不代表柔然人就不会南下了,人家每年照样会来大魏的边境造访,该来还是来,六镇人依然要为保家卫国而流血牺牲,但是这流血牺牲的补偿却大不如前了。谁也不傻,因此六镇人心开始浮动,许多人都有了离开的念头。
但是,北境也不可以没有人守卫,于是,在朝廷的一系列制令下,绝大部分六镇人们实际上开始被强制束缚在了这片苦寒而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一辈子只能留在六镇当兵,不可以出去求学、做官,而即使他们在六镇的军队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就算混的好的,最后可能也只是个营长连长,这根本无法抵偿他们为此所付出的血和汗。
更有甚者,六镇甚至开始成为朝廷发配犯罪人员的流放地,既然没人愿意来,那朝廷就干脆强迫犯了法的人来,比如我曾祖父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种行为导致原先光荣的鲜卑部落兵的后代们变成了与贼配军为伍的二等公民,于是南迁到洛阳的那些越来越汉化的鲜卑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鄙视起他们这些被迫留在北方的穷亲戚来,“镇兵”、“府户”这些以往光荣的称呼,如今都成了骂人的话,好像大家都忘了,他们本来都是鲜卑族的同胞,甚至六镇人们只是因为更加勇猛善战一些,才会被派去担当戍守国门的重任,谁会想到祖先们的战功赫赫,如今反成了后代们的沉重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