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六镇大起义的缘起(二)(1/2)

作者:六镇民

奈何穿在帝王家第二十五章 六镇大起义的缘起(二)

六镇本是大魏在从盛乐迁都平城后,为了拱卫新的京城,防御更北的草原民族柔然,而设置的六个边防重镇的统称,自西而东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边镇,不过都没有这六个边镇出名。

这条由这六个重要支点组成的长线越过了长城,楔入了草原,扎根在了阴山脚下,是华夏历史上少有的如此靠北的国防线,从最初建立到最终崩溃,历时超过百年。

而驻扎在这条国防线上的边防军人们,也就是我们一家出身自的六镇人们,最早是由大魏皇帝精心选拔出的部落兵们组成。大魏素以柔然为大敌,所以这些部落兵们都是比较精锐的,而他们也在大魏历代先帝们对柔然络绎不绝的征伐中屡建功勋,打得柔然一直抬不起头来,俗称吃饭睡觉打柔然。

在大魏以平城作为首都的九十多年间,这些边防军人们的作用极为重要,因此虽然六镇苦寒,而且位于前线,但待遇和地位都是很不错的,甚至比在那些在都城的同胞们升的还要快,吃的还要好,于是六镇成为了那时大家向往的地方。

举个例子,在那个时期,朝廷是可以让别的地方,在自己的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先紧着六镇供应的,那时六镇的优先级就是这么高。

事情是这样,在六镇的西边,有一个次要一些的边镇——薄律骨镇,我父亲后来的一位重要军事将领就出身在这里。某年,该地粮食歉收,但该地长官却收到一封朝廷让他给六镇地区运粮的紧急命令。

考虑再三后,该长官壮着胆子给朝廷写了封奏折,陈述了自己这个地方的困难,主要就是说薄律骨镇目前粮食也歉收了,自己都吃不饱饭,而且离六镇有相当距离,运输起来非常不便,路上就能把粮食耗费掉一大半,这样非常不划算,请朝廷体察一下本地的困难。

这封奏折可以称得上是有理有据,但朝廷收到后,根本不听,直接给了他一道批复,核心内容就八个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