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二宋寻法前序上(序以建言立场角度)
(可不看,在对正文有不满时再回头看。下面为胡言乱语,未经考证)
在这里向看客们说明几点:
一、想法有差异
二、想法和言论可能不一致。
三、失误与断章取义及谣言
四、对无法考证的历史可以怀疑,但不可以侮辱
五、三教合一、民教合一
六、三教倾轧、民教倾轧
七、作者是无神论者,但尊重正当的宗教信仰
八、本小说有些地方写飞了,没刹住车,有的地方没写漂亮
九、有的地方没写精致
十、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区别与意见
一、想法有差异
(人、皇、佛、圣等言行经文事物,不能无条件完全相信,至少自己的脑子动一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空环境,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谁能保证完全、永远正确无漏呢?
一个人看庐山,前看宽、侧看窄;远观、近瞧、俯视、低仰时,景色环境也各不相同,还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去看,也会不同。还可能有色盲、色偏、失明等情况。一个人,由于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对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的世界观、思想言论。这些,从正确与否看,可能正确、错误、片面;从时间线看,可能逐渐成熟正确,也可能逐渐腐化堕落,也可能某一时期受到打击或善助,思想一时坏或好。比如喜欢一个玉挂件,因为遭遇大恨,迁怒之下把玉挂件摔了,不能说明这个玉挂件不好。这个人,可能是凡人,也可能是圣人,或者宗教人士。
一个人看庐山是这样,更何况世上亿万人呢?不同的人,身处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立场,对上面同一件事的想法,更可能是千差万别。
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经典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说明了人民对空间与时间认知的不断修正。山谷回音很多声,是因为不同的山壁距离不一样,声音回来的时间不一样;天空中多个太阳,因为空中云雾折射;太空中一个超大天体出现五个核,是因为将其背后一个天体的光,通过引力扭曲到超大天体前面,形成四个天体影像,即出现了爱因斯坦十字现象,再加上超大天体本体,就有了五个核……
比如,我刚开始,仅简单了解了王阳明思想的几个要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认为“心即理”是纯粹的唯心,容易让人学成“我说的话就是天理”的狂妄。
二、想法和言论可能不一致。
某个人,某一时期,可能对某件事的想法是一定的,但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内心的想法和表达的言论有差异或相反。
比如,我后来又对“心即理”多了一丁点,就单纯认为它的由来是:一开始是王阳明对徐爱说错话,后来在徐爱挑刺下打了许多补丁增加说明,可能后来不好意思再改、还有点通过辩论增加关注度的意思,另外还有点他在特殊情况下非偏执无以成行的(触怒刘瑾,险杖死,流放贵州途中被其追杀,伪“跳水自尽”脱生,在贵州以极大的热情做事,龙场悟道就是求取心灵力量)。其实应该改成“赤心不悔”(去杂念纯己心、善行虽死不悔)。
比如,我单纯认为,王阳明四句教的“为善去恶是格物”是强词夺理:强行给格物增加了其他的意思,本来汉语里多音多义字词就够多了,有匹配词就不要再祸祸其他词了,应该改成“为善去恶是修心”。
比如,我简单看了一丁点朱熹、王阳明数据,就单纯认为,朱熹和王阳明这对宋明隔代的几天师徒,有点牛头不对马嘴:朱熹主要是(物)理学家、自然科学家,王阳明主要是心(理)学家、人文科学家,约20岁的王阳明学朱熹格竹,打算几天就悟出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错误,是强竹所难。结果王阳明格竹七天七夜无什所得,病倒,可能是悟了两者风牛马不相及,转而学陆九渊的心道并改为自己的道。
首先,“格物致知”方法已失传。《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首次提到“格物致知”,并将其列为万行之首,但没有解释清楚。先秦可能是大家都懂,但汉后出现文化断层等(就好比甲骨文,在晚清王懿荣重视之前的人,很长时间以为鬼画符,当然现在包括我大多数人还是感觉像鬼画符多一些),没有人能给出信服解释,可能还需要考古发掘或流散国内外的文献。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取义及谣言
有的言论有可能被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断章取义、背离原义,甚至删改后用于不同或相反的用途,特别是人传人的谣言层层加码。
例如,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的作战参谋将冯阎会师进攻蒋介石的地点,由河南沁阳误写成200公里外的河南泌阳,结果延误战机,是中原大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