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曹爽翻天第二十九章 魏晋风流
把一首这么长的《孔雀东南飞》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曹爽也有些累了,便回到座位上喝了一大杯的水。
这时,从诗的内容中走出来的辛宪英和蔡文姬就开始向曹爽提问题了。
“曹公子,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怎么?夫人没有听过这首诗?”曹爽惊讶的问道。
蔡文姬一脸茫然的回答道:“公子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首诗是你很久之前就写下来的?”
听到这话,曹爽的脑袋开始飞速的运转。
蔡文姬这样的大才女都没有听过这首诗,难道说这首诗现在还没有被人写出来?
曹爽记得这首《孔雀东南飞》是被收录在南北朝时期南梁文学家徐陵的《玉台新咏》中而传于后世的,但徐陵并没有记载这首诗的作者,也没有记载其创作年代。
但根据诗歌的序文,后代史学家判断,这首诗应该不是东汉时期的人所创作的,因为东汉人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汉末”的。
因此,曹爽也认为,这首长诗本来可能就是一个故事,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人将故事的情节润色了一下,写成了长诗,只是现在这个人还没有出现而已。
于是曹爽打算先装一波,“当然不是,这首诗其实并不是我写的,我只是将其整理,润色了一下而已。”
“哦?”辛宪英来了兴趣,“难道诗中之事果然存在吗?”
曹爽也不敢随便撒谎,便解释道:“是否确有其事,晚辈并不知道,至于这个故事,晚辈也是道听途说来的,据说是故事的原型是前朝建安年间庐江府的一个小吏,名叫焦仲卿,与其妻子刘兰芝之间发生的这段孽缘,但不知道世间是否真有此人。”
蔡文姬却说道:“无论是真是假,这首诗也确实能够让后人戒之慎勿忘了。”
“是啊,很多诗词歌赋,其实都是作者的凭空创作,并无真实的事情或者人物。”辛宪英笑着说道:“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能写出好文章的,大多数都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曹爽也跟着笑了笑,可见这个辛宪英不仅有才华,而且还是个思想非常奔放的女子,比起很多男性,都要更加活泼。
怪不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风如此开放,看来在汉末三国就已经初现雏形了。
这场在羊府举行的文会,俨然成了曹爽的一枝独秀,谈话的间隙,曹爽也曾偷眼看过蔡文姬等人的表情,感觉她们就是在试探自己。
也许是自己的表现太过不寻常,加上曹爽对自己这具身体之前的记忆比较模糊,对于从前那个“自己”的判断完全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因此曹爽也不知道应该收敛到什么程度。
不过,让曹爽有些放心的是,由曹叡散播出去的,自己是从马上摔下来之后才变成这样的一个论调成为了主流观点,这个时代的人还是有些迷信的,这样的一个理由也算说得过去。
在《孔雀东南飞》之后,曹爽又给众人来了一首绝对不会穿帮的“春眠不觉晓”,就推脱今日思维迟滞,作不得诗了。
主座上的辛宪英也没有过多的为难,一声令下,便结束了文会,“来人啊,送曹公子回府,不得有半点闪失。”
曹爽立刻起身,拱手说道:“多承夫人美意,无须劳人相送,晚辈自行乘车回去就行。”
“那好,就恕不远送了。”
曹爽笑呵呵的鞠了一躬,便退出了厅堂,出了门刚上走廊,还没走两步,就听见辛宪英和蔡文姬开始聊起了自己。
曹爽即使故意放慢脚步,也不能停下来,身边还陪着一个羊府的下人,只听见什么“确有大才”,“传言非虚”之类的话,就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回到家之后,曹爽又开始琢磨了,自己当初只是写了一首诗,就受到如此怀疑,难道这三国时期就没有大诗人吗?
那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是怎么回事?他们难道也要接受这样的怀疑?
不过转念一想,或许是之前的那个曹爽实在是太憨憨了,在众人心中形成了刻板印象,突然出现了这样的变化,才引起别人的怀疑。
曹爽有些迷茫了,自己作诗反被怀疑,种出土豆那样的高产作物,却没有人说什么?一时间,曹爽竟然不知道该不该再继续一直装哔一直爽了。
直到半个月之后的这天,曹丕下诏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以奉孔子祀。
朝中有大臣以此上奏,请求曹丕重开洛阳太学,网罗天下贤士,曹丕立刻就答应了。
但是,在选择博士的时候,就由不得曹丕做主了。
在这个时期,博士作为太学的教授,必须是能够“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角色,首先就得知识渊博。
而能在太学中当老师的五经博士,则必须通晓五经其一方可。
而且,按照惯例,博士都是靠举荐或者征拜才能选用的,曹丕下诏之后,那些大臣们纷纷上疏举荐人才,甚至有人自荐,表示愿意兼任博士以教授太学生。
曹丕立刻就后悔了。
之所以答应他们重开太学,就是想要通过其他的手段培养一些公卿大臣,来和这些世家门阀相抗衡,但如今这举荐上来的二十多位博士,要么是世家的门客,要么是门阀的代表,甚至有些人本身就是世家子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