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也第119章 杨记者
“……在现场,镜头的运用非常难以选择。这是重大灾难,我们的镜头不能回避,不可能拍出和平的景象,但我们的镜头也必须有所选择。因为要进行公布、传播,就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如果仅仅要惨烈的效果,到处都是尸体,这个问题太简单。但怎么才能既表现灾难的惨烈,又做到恰到好处?这是对现场摄影记者的一个考验。”
“这是什么?!啊!是砖呐,怎么还有数字!”
相里李刚刚惊呼出来,便瞬间泪流满面,因为下面摄影记者的说明,太过于残酷了!
“这个山岗上埋葬了108位学生的青春。他们的墓碑,只是一块块砖头,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这张照片是我个人认为在灾区拍得最好的一张照片,或者说做出的最好照片,因为这是108张照片的合成。我当时得到消息赶到现场的时候,这些孩子已经被埋在小小的山坡上。5月的时候山坡上到处是郁郁葱葱,但你远远地看过去,会觉得这些连接起来的小墓碑就像山坡上被划开的一个口子。那个山坡并不高,但我走上去的时候心情特别沉重,有些像面临高原反应,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我们从灾区一路走过来,会看到许多家长守在地震的现场,手里拿着孩子仅有的遗物:照片、手写的日记、书本……见到一个人就“喋喋不休”地和你倾诉。但其实作为记者,我们知道他们的这种倾诉也是无助的,因为一个生命已经逝去了。其中一个家长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本来可以把孩子的遗体带回家安葬,但还是选择把孩子埋在了山坡上,他说,孩子还在人间的时候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希望孩子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是能够和同学们在一起。!”
“这张照片拍的是川北中学的新校区,当时被完全覆盖掉了。只剩一杆国旗和一张校牌。我当时在县城里走,突然看到一个挺危险的斜坡,那边没什么人,我就走上去看到了这个场景。我是在拍完这张照片以后才知道这是中学的新校区的。我当时站在那个位置,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一个学校的那么多条生命可能就在一瞬间消失在这些石头下面了。无能为力,什么办法都没有,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只在一瞬间,这里所有的生命都没有了。但站在那里,心情特别沉重。”
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非常危险,我的同事告诉我,因为这张照片,他差点成了烈士!”
众人仔细看着这张非常难得角度和场景下拍摄出来的相片。
“在电站附近,试图进入县里的救援人员在山体滑坡引发的沙尘暴中逃离。
我是5月15号到的灾区。我是先听到周围的山体发出恐怖的爆裂的声音,觉得不妙就从副驾驶上下来,带着相机往远离山的方向跑,边跑边回头按下了快门。当时很害怕,爆裂的声音再加上瞬时天就黑了,之后就是死一样的寂静。我是逃命顺带按了几张,所以我觉得老天挺眷顾我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在灾区我随时随地带好相机并保持在能工作的状态。!”
相片上遮天蔽日的由山体滑坡引发的黑色沙尘暴,面相记者滚滚而来,镜头前竟然还有不少人正惊慌失措得狂命奔跑,仿若有一头怪兽马上就要从这浓烟中冲出来,格外的恐怖!
“你们记者也太危险了!”杜马在一旁感叹得拍了一下大腿。杨记者感谢得点点头,
“职责所在!要想记录真实的情况,面对这场灾难是在所难免的。5月12日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开车往北川冲时,我一直听到山体垮塌,石头滚下的隆隆声。而当晚四周特别安静,除了车灯能照到的地方,其他什么都看不见。同样一条路,我进去又出来,太多的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像是宣泄似的在公路上声嘶力竭地喊了起来,不过也好,这几嗓子让我确实冷静了许多。”
接下来的就是让相里李泪崩的那一张照片,一名家长握着遇难孩子的手。题记里写作这位摄影记者亲临现场的情景,
“中学地震救援现场阴雨绵绵,空气中弥散着死亡的气息。当一具遇难者的遗体被救援人员用木板抬出时,人群中一名中年男子跌跌撞撞地跟在后面。当掀开盖在遇难者面部的报纸后,他瘫软地跪在地上,紧紧地握住儿子沾满泥沙的嫩手,仿佛要从死神手中拽回儿子宝贵的生命。一边是悲痛的父亲,一边是失去生命的孩子;一边是温暖的父亲的手,一边是冰冷的儿子的手;一边是生,一边是死……在那一刻,我感受到这双手在灾难现场体现出生离死别的一种强烈震撼:父子心手相连!”
相里李又开始轻轻揉摸眼睛,
“这应该也是一位父亲,他对这份感情的的描述,连我这个天天与冷冰冰的石头打交道的人都深受感动!唉!”
“在现场,其实最怕的就是面对对孩子的救援,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你看这一张。”
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这张令人无比揪心的照片,题记的数字无比的让人难过。
“5月13日,江堰市聚源中学,幸存者初三学生高颖同学从废墟中被救出。5月12日,地震导致该校900多名学生被埋。
高颖是江堰被救出的第一个女孩子。我和同事当时突破封锁进入现场,到达聚源中学不久后她就被救了出来,当时的救援过程中一直有余震。我站在废墟上拍照,看到废墟里有好几具被压住的尸体,触目惊心。拍摄时期整个人的状态就是难过。我做摄影记者,之前也会到一些案件现场去拍摄,但这种巨大的心理压抑是之前没有感受过的!”
“同样的在这次地震中,也有不少积极乐观的孩子,他们不惧死亡,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表现出来的勇敢比一些大人还要厉害!”
杨记者翻过一页,面色有了一些难得的笑意。
“东汽中学,灾难过去80个小时,男孩终于被救援人员缓缓抬出废墟。由于他右手和右腿都受了伤害,医护人员立即对他的伤口进行了固定和包扎。就在人们要将男孩抬上救护车时,男孩突然向在场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救援人员说,“叔叔,帮我拿支可乐”。
可乐男孩是我在灾区拍到的第一张照片,我当时去的比较晚,赶到东汽中学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救援队在进行当天最后的救援。傍晚八九点的时候,从废墟下救出薛晓。当时他被救出的时候,我离他大概只有两米的距离,当时没有别的摄影记者在场,我非常清晰地听到他说出“我想喝可乐”,随后拍下了这张照片。我记得薛晓是这个中学最后救出的几个孩子之一。”
“薛晓被救出以后,因为右手被压时间太长,最后只能截肢处理。一个星期之后,我跟着地震救援队的两个战士一起去看望薛晓,并且把之前的那张照片送给他。后来我们也成为了朋友,一直保持着联系。后来他去上海读书,我也去看望过他。今天我把照片发过来的时候,我在微信上问他,“又是十周年了,许多媒体想要用你的两张照片,你介不介意?”薛晓说:“不太介意。”有时候我也在想,每一次的纪念活动或许都是在撕开他们(幸存者)的伤口。如果不到每年的5月12日,或许大家都不会和他谈这件事,而在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他们才会重新被想起。”
众人看到这里都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这种反反复复被提及到底是好还是坏,有些人就是压制在内心深处,不想在这个固定的时间反复提起,而被人诟病。
“还有这一张,这个孩子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得冷静懂礼貌,这种环境下的这个举动,打动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
“5月13日,川北县城,从废墟中营救出的3岁儿童郎郎向解放军敬礼表示感谢。
从郎郎在地震中获救,一直到后来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我作为整个事件的拍摄者会长期地关注这个孩子,继续这个拍摄计划。但是我一直坚信一点,或者说我内心有这样一个准则,那就是我不会打扰这个孩子。我和他的父母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希望还他一个本来自由的空间,让他真正地作为一个普通孩子来成长。”
“啪”一声响,大家闻声看去,众人年龄最大的杜马,感慨万千,
“难得有这样善解人意的记者,他没有像以前的一些人一样,要把新闻价值压榨到极致,难得,太难得了”
众人都有同感,也是纷纷点头赞同他的说法。
“这个女孩儿非常坚强,非常令我敬佩!我如果处于她的境地,可能我真的会崩溃!”
杨记者频频点头,指着照片满脸的赞叹。
“5月18日,市四十四医院,被截肢的11岁女孩李悦静静地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医生说她恢复得很好。李悦07年开始学习芭蕾,老师和同学都说她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蹈家。”
杨骁静静的看着这张俯拍的照片,廋廋小小的一个小女孩,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镜头,没有眼泪,没有哭泣,独剩的一条右腿伸出被子,左腿明显已经截肢,一摊猩红的献血令人胆战心惊的同时,又对她抱有无限的疼惜。
这时,杨骁的脑海中出现了她若干年后,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美妙身姿,坚强的孩子终究没有被击垮,舞台还是留给了她一个位置。
“面对灾难,我们记者有时既要客观的报道,有时也要承担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毕竟我们在群众中,我们的笔可以留住一个人,虽然他(她)已经不在了,但是音容笑貌却可以让人在文字中得以见到!而且我们还可以到处跑,你们接着看。”
“地震后的第四个晚上,我市一家宾馆内写稿,门开着,住对面的一个男子走进我的房间。我现在还记得他30岁左右,身材魁梧,红红的脸像是喝了些酒,进来时带着微笑。“你是记者吧?”他问我,我回答是。然后他开始平静地介绍自己来自川北,家里人基本都没了。我停下手上的工作,陪他抽了两支烟,我一句话都没有说,我知道他想找人倾诉,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帮他。僵持了很久,他礼貌地告辞,我没有挽留,甚至没问他的名字。
在川北时,有件事情令我无法释怀。那天下午救援队在老城废墟的斜坡上,发现两名被埋的女性。其中一名在傍晚时就被顺利救出,而另外一名埋得很深。到了晚上9时,官兵们掏出了一个1米多长的小洞,已经能接触到这名妇女了,但就是没有办法将她弄出来。天已经全黑,余震不时袭来,周边山体垮塌的声音似乎在逼近现场,黑夜将恐惧放大了无数倍。一些队伍开始撤离,我坚持留下等最后的结果。
进退两难之际,救援部队领导决定用绳子将她强拉出来。一名战士爬进洞中将绳子系在妇女腰间,其他战士往外拽时,该妇女喊叫起来,战士们停下不敢用力,叫来现场了医生查看,医生的结论是如果强拉出来多半活不了,剩下的十多个救援人员低声商谈着,似乎怕废墟下的妇女听见他们的决定,最终决定是全部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