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2/2)

作者:凤凰北斗

崇祯重振大明第277章 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

“此为至理名言,朕受教而行!”

群臣听闻此言,顿时齐声称赞,为皇帝纳谏而欣喜。

更别说皇帝现在用的是他们,所谓‘用天下之贤’,不就是任用他们吗?

这个说法,让他们怎么不满意。

所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按皇帝的解释,就成了“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天子选取贤能的人治理天下,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这样勉强能解释通,而且避免了禅让制这个敏感问题。

不过,大同和小康的矛盾,仍是是礼运篇绕不过的问题。尤其是皇帝提出天下为公是公有制后,这个问题更严重了。

宋儒李清臣就认为,以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为大同,以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为薄俗,实在太不好了,这是要让人们没有家庭、没有父子之伦啊。

朱由检要讲大同,就必须纠正这种说法,和后世破除某个谣言是一样的。

所以他解释道: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前提是‘亲其亲,子其子’。”

“所以这句话并不是说大同之世就要消灭家庭,完全实行公有。”

“它的含义,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一样的。”

“都是说大同之世人们的道德境界极高,不但爱护自己的亲人子女,还爱护其他人的亲人子女。”

“这样才能和后面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对应。”

这个解释更通顺,群臣都很认同。毕竟他们都不愿承认,大同之世要消灭家庭。

刘宗周道:

“横渠先生张载说:既曰不独亲亲、子子,则固先亲其亲、子其子矣。”

“陛下所言,和张子相同。”

这让朱由检的说法,更加得到认同。

然后大同之世有没有礼的问题,自然也得到解释了。

之前的儒者认为大同和小康矛盾,就是因为小康之世是讲礼的,大同之世则没有君臣父子之礼。

如今按皇帝的解释,大同之世同样有君臣父子之伦,只是要求极高,需要人们有很高的道德境界而已。

这就解决了礼运篇的根本矛盾,把大同和小康联系起来。

朱由检最后总结道:

“小康之世,礼是必须的。这样是为了避免有人侵害他人、对坏人施加惩戒。”

“但是随着人们道德境界的提高,有些礼法,渐渐就不需要了。因为人们都自觉地在遵守,不需要明文强调。”

“这样明文的礼法越来越少,直到天下大同,礼又归于天地。”

“那时就没有礼法了吗?”

“不是的,只是不需要明文强调而已。”

“君臣父子之伦,在那时是人人自觉遵守的。”

“就像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踰矩’,人们能随心所欲地行事,却又不越出规矩。”

“当全天下的人,都达到孔子七十岁的境界时,就能进入大同之世了!”(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