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帝国崛起第六十七章 王守仁辞行
杨一清把此次战事的前后过程陈述了一遍,众人才知道朱厚照在春节时就做好了未雨绸缪的安排,杨一清最后对着朱厚照说:“本次战事能取得巨大胜利,皆因一切都在殿下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若论此战首功,当属殿下;次功,当属王守仁及其东宫护卫,还有仇钺仇将军”。
朱厚照摆摆手:“本宫没有功劳,有赖将士用命而已,本宫没有谦虚,这是本宫的知心话。首功应当记在东宫护卫郭文乐及其下属,是他们挡住了鞑靼的援军,用血肉之躯为战事胜利奠定了基础;次功”,朱厚照看了看王守仁和仇钺,轻声说:“次功是仇钺,擒获了鞑靼首要人物火筛。这一次击败鞑靼,可以说真正的打痛了鞑靼,边关至少可以平静十年,所以,这一次参战的将士都居功至伟,回到京城后,本宫会为你们请命”。
说完后,朱厚照扭头对樊星晖等人说:“事实已经清楚了,你们继续审问延安府知府等人,榆林卫原边军将领按照军法从严、从速处置,原边军由杨一清暂领,至于保国公”,冷冷的瞥了眼跪在地上的保国公,朱厚照心里闪过一丝厌恶,保国公为什么要围攻榆林卫,朱厚照心里跟明镜似的,因为妒忌新军的功劳。“看在你家祖上为朝廷出生入死的份上,你自己回京向陛下请罪吧”。
一场闹剧就此落下,朱厚照心里却是没有一丝丝的快意。穿越回明朝后,他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认为明朝灭亡只是因为文官党争。可随着深入的了解,才发现明朝就像一个破房子,到处漏风。
翌日,站在榆林卫城墙上,看着一望无际的河套平原,朱厚照心生感慨,身后是杨一清、杨廷和、王守仁。朱厚照转过身对王守仁说:“伯安,这一次出来有何感想”?
王守仁紧紧抿着嘴唇,感想?榆林卫一战,让王守仁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数人倒在地上再也不会起来,昨天还谈笑风生的同袍,今天就已阴阳相隔。王守仁眼里透出迷茫,“殿下,我不知道感想是什么,我只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人命如草芥”。
“那你可有想过为什么呢”?
王守仁摇摇头,朱厚照叹了口气说:“因为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限扩张的,欲望是人的天性,无法抹杀。生存就是人的第一天性,活下去就是首要目标。生存没有问题了,人不会安于现状,欲望会再次膨胀,想生活的更好一些,于是就有了战争,战争是残酷的,是会死人的,特别是两个相邻种族之间更是战争不断,所以人命如草芥”。
“伯安啊,我以前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一定要战争呢?大家相安无事好好的生活不可以吗?但事实告诉我想法很天真,现实很残酷,我们可以心存善念,但异族总是捅我们一刀。有什么不是我们选择了战争,而是战争选择了我们。就说这次战争,陕西遭遇百年一遇的天灾,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鞑靼却趁虚而入,为了保护百姓,我们不得不奋起抗争”。
朱厚照深吸一口气,目眺远方,迎着烈烈狂风,“伯安,可惜的是那帮手足,埋骨他乡,天人永隔。但他们的精神永远不死,我们也会永远记住他,本宫准备在这里建一座丰碑,纪念他们的英雄事迹,让后人瞻仰”。
王守仁没有说话,眼角湿润,他喃喃的说:“殿下,请允许伯安辞行,我想我不适合带兵作战,我不能做到漠视人命”。
朱厚照愕然的看着王守仁,杨廷和也露出异样,这王守仁发什么神经,这一次的功劳如此之大,加官进爵不在话下,只要跟紧殿下,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在这个时候竟然要辞行?脑子抽了?只有杨一清神情不为所动,他知道王守仁辞行的原因,但他不愿意去点破,自己想不通,心结永远无法解开。
朱厚照冲着杨廷和、杨一清挥挥手,示意他们离开。“伯安,说说吧,为什么呢?你可怜那帮死去的鞑靼”?
王守仁摇摇头,“殿下,如果是你,明知道鞑靼已经开始侵关,而你的军队就在附近,你会选择驰援吗”?
朱厚照心灵剔透,立马就猜到了个中原因,“你是说杨师傅”?
“伯安,具体事情本宫不清楚,但按照本宫对杨师傅的了解,他不是冷血之人,本宫猜想他有这么做的原因”。
“原因就是为了完成殿下的交待,毕其功于一役,全歼鞑靼,所以他想着让榆林卫边军耗尽鞑靼的有生力量,而后才出兵收割战场,谁知道榆林卫的边军如此不堪,弃城而逃,逼得他不得不改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