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音老仙闹大明第90章 农业大丰收
八月底,各地农业信息汇总到农部。</p>
全区有耕地三百五十万亩,今年新增耕地二十万亩(垦荒)。</p>
粮食产量约三百八十万石。</p>
种植玉米五十亩地,产量六十石。</p>
这个产量令刘学勤略微失望,他记得后世玉米产量起码是十石往上的,看来现在的种子化肥跟不上,产量也相差甚远。</p>
但玉米比小麦有两个显着优点,一是不挑土地,山上都可以种;二是收获的劳动强度小很多。推广的意义还是很大的。</p>
土豆种了五百亩,产量二千石,亩产约四石。</p>
由于刘学勤知道红薯的扦插技术,在红薯推广上比大明快了一步,今年内地各县都多少种了些,总共有八千亩之多,产量近五万石,亩产六石的样子。</p>
三种美洲作物的亩产都比预期要低,但总比小麦、青稞、小米这些要好。农部计划明年将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广到十万亩以上,是对现有粮食结构的重要补充。</p>
别看今年丰收,其实自治区的粮食还是不够吃的。</p>
富人自然吃的肚儿溜圆,可穷人大多数还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好在通过副粮种植推广,自治区养殖事业大有可为,肉蛋奶这些奢侈品会逐渐走上百姓的餐桌,从而大幅度减少主粮的需求。</p>
今年胶菊种植六万亩,收获了一万五千石。棉花种植三万亩,收获二万石。</p>
此外,辣椒和烟草分别种植了十余亩,各自收了一二十石。</p>
这段时间,漳县汪家异军突起,开始引起自治区内阁的关注。</p>
汪家家主汪庸是个地方豪强,他家占着漳县盐川,靠井盐聚财。</p>
自治区成立后,他家突然发现私盐可以公开发售了,于是通过陇西知府杨寓,迅速巴结上总山斯峰,花了三千两银子,买了个碘盐生产许可。</p>
可把唐一味的独门买卖给撬了,这也是刘学勤喜闻乐见的。</p>
我不搞垄断,你们也别想吃独食。</p>
顺便汪庸又相中了文氏螺旋泵,同样掏钱买下许可,回去就在漳县搞了家汪氏水泵厂。算是陇西地主中转型工商业的先驱之一,关键是他搞的挺成功。</p>
今年各地陆续有一万五千降兵投入到开荒事业,加之各地官府鼓励开荒,地主们对水泵的需求增大许多。</p>
他家光水泵卖出去三百多台,也有上万两银子的收入。</p>
段家老大段昌平的回力胶鞋厂也已经投产,为了这家鞋厂,他斥巨资买了二十台蝴蝶牌缝纫机,雇了六十多名工人。</p>
别看今年胶菊产量增加了不少,可橡胶需求与日俱增,靠着妹夫的关系,他才捞到一年十万双橡胶鞋底的份额。</p>
算起来一年也就六千两银子的收入,利润没多少。</p>
搞得段家老大、老三都有些泄气,感觉被老二那个做秘密差事的给比了下去。</p>
好在刘学勤通过妙姐给他俩指点了一番:</p>
想赚钱,就要搞资本运作,先把小鸡仔养大再说,有一飞冲天的时候。</p>
虽然不懂啥是个资本运作,但他家对老仙都崇拜的很,就信以为真了。</p>
忙完秋收,秦州商埠终于正式开市了。</p>
商埠就是个坊市,设在秦州东的二十里铺,也叫花牛坊市(就是产花牛苹果的那个地方)。</p>
这时候大明商人对塞音货趋之若鹜,尤其是刘学勤的信点醒了朱元璋,为了分散家族风险,他突然对外海分封变得热心起来。</p>
而且许多勋贵也被他打发去了外海,因为这个原因,蓝玉案草草结案,只牵连一千多人,比原本的历史缩小无数倍。</p>
甚至连盘踞云南的沐春,都被老皇帝借口护卫亲王的名义封去外海,不过为了平衡,给了东平王的郡王,是肃王的附庸。</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