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再议国号(1/2)

作者:清九玄

我在元末种粮食第四百二十六章 再议国号

次日一大清早,徐达便拿着自己的奏疏来到王府,上呈给张阳泉。</p>

张阳泉从亲卫手中接过一看,顿时愣住了。</p>

“大中?”</p>

徐达拱手道:“是的,古有逐鹿中原的说法,以‘大中’为国号,指的正是大中原之意,想来更易收中原百姓之心!”</p>

张阳泉沉默半晌,点头道:“也好,这件事我再考虑一下吧。”</p>

徐达拱手告退。</p>

现在是一月,春寒料峭,清晨的空气中充满草木清香。</p>

张阳泉站在窗边,抬头望着走廊方向,暗暗有些奇怪。</p>

他下旨让众官员上呈国号的旨意已经下去几天了,连徐达这种刚刚返回江都府的人都呈上意见,刘伯温却迟迟没有上疏。</p>

不仅刘伯温,宋濂、李善长也没有提意见。</p>

反倒是朱元璋特别积极,几天前就上了奏疏,和徐达的意见一样,提议用“大中”为国号。</p>

其实“大中”也很合他的意思,单取一个“中”字也行,只是他原以为朱元璋会提议用大明为国号。</p>

转念一想,如果朱元璋是国君的话,应该也会向臣下询问意见,不会自己独断专行,那么“大明”这个国号肯定是出自别人。</p>

张阳泉心中颇有些犹豫。</p>

相比“楚”、“宋”,他对“大中”这个新国号更满意一些,然而他也很想知道朱元璋为何会取“大明”为国号。</p>

是因为朱元璋也是“小明王”手下?还是另有其他原因。</p>

而且刘伯温迟迟不上奏,这也让他颇为困惑,念及此处,他也懒得多想,向杨三枪吩咐一声,乘坐马车朝御史台而去。</p>

半个时辰后,马车来到御史台,张阳泉跨过大门后,御史中丞杨宪带着一群御史在庭院迎接。</p>

张阳泉问起刘伯温所在,杨宪赶忙道:“启禀大王,刘平章去国子监找宋史令去了。</p>

张阳泉见刘伯温和宋濂在一起,那更好不过,当即改道去国子监。</p>

宋濂的太史局就在国子监内。</p>

张阳泉来到国子监时,不愿惊动国子监官员,便从侧门进入,穿过两条走廊,很快来到太史局衙署。</p>

进入太史局后,他沿着走廊一路来到大堂,却发现刘伯温和宋濂都没有出来迎接,不由微感诧异。</p>

他朝门口一名文吏询问后,方得知二人在书库中。</p>

张阳泉只当两人正在忙着什么重要事务,也就没有让文吏去请两人过来,信步来到书库,刚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宋濂清朗的声音。</p>

“如此就多谢刘兄了,得了这批珍本典籍,又能补全不少前人遗作了!”</p>

“宋兄不必在意,这件事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何真,只可惜此人虽有义举,却不明大势,可惜,可惜!”刘伯温的声音跟着响起。</p>

听到“何真”二字,张阳泉心中一动,迈步走进书库中,轻轻咳了一声。</p>

刘伯温和宋濂瞧见他进来,都吃了一惊,飞快过来见礼。</p>

宋濂告罪道:“臣等忙于公务,不知大王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p>

张阳泉目光在书库中扫了一眼。</p>

上次他过来时,书库中很多地方还是空的,这次过来,却发现已堆得满满当当,库中还多加了几个木柜,对宋濂的工作非常满意。</p>

“无妨,我刚才听到你们提到何真,是怎么回事?”他走到一个木架前,随口问道。</p>

宋濂赶忙道:“回禀大王,是这样,臣在搜集孤本之时,发现有很多珍贵的遗本流落在岭南。那何真就是岭南人,而且嗜书如命,在岭南又颇有人脉,搜集到不少遗本。”</p>

“恰好臣与他相识,我军收复广州路后,臣向他写了好几封信,他才终于答应将这些书送过来,移交给太史局。”</p>

张阳泉扬了扬眉,道:“他肯献书?”</p>

宋濂走到一个书架前,指着书架道:“大王请看,第二排和第三排的书籍,都是何真所献!”</p>

张阳泉走过去扫了一眼,随手摸出一本封面发黄的书本,只见封面上写着“河防通议”四个大字。</p>

张阳泉一边翻看河防通议,一边问道:“宋先生,刚才你和刘先生在说什么?我好像听到你在感谢他。”</p>

宋濂感慨道:“这批书在运送过来的途中,就传来何真叛乱消息,兵部将这些书全部扣押!幸得刘兄出面,兵部才肯把书交还!”</p>

张阳泉翻看书本的动作一顿,抬头问道:“宋先生,你可知何真为何叛乱吗?”</p>

宋濂摇头道:“臣不知道。不过无论他有什么原因,既然背叛,那就应该处以极刑,绝不能姑息!”</p>

张阳泉微微一愣,他原以为宋濂既然认识何真,又得此人献书,定会替何真求情,却不料猜错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