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元末种粮食第两百八十二章 卞元亨的表兄
不知不觉已到了正午,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反射出点点亮光,就仿佛落入玉盘中的一颗颗珍珠。</p>
湖面上吹的西南风,乌篷船随风滑行,一只水鸟停在篷顶,目光紧紧盯着湖面中的鱼儿。</p>
船舱内,王大四人都紧紧盯着刘伯温,等候他的回答。</p>
刘伯温无奈地叹了口气,道:“那人是一位佛教高僧!”</p>
王大三人都露出吃惊之色:“和尚?”</p>
刘伯温正色道:“是的,耿副帅,你似乎对杭州的情况颇为了解,那你知不知道,杨通贯的军队在哪里扎营?”</p>
耿三忙道:“知道,听说杭州的营所都住满了,所以达识让他领军驻扎在城内的灵隐山!”</p>
宋濂心中一动,道:“灵隐寺不就在灵隐山吗?刘兄,你说的高僧,不会是灵隐寺的和尚吧?”</p>
刘伯温笑道:“正是灵隐寺的方丈慈照大师!”</p>
王大愣道:“攻打杭州和寺庙的和尚有什么关系?”</p>
刘伯温看了他一眼,道:“杨通贯是苗人,对佛教无丝毫敬慕之心,直接把自己的帅帐安在灵隐寺内,寺中僧人都敢怒不敢言!”</p>
耿三一拍手,道:“我明白了,咱们说服灵隐寺的和尚,让他们刺杀杨通贯!”</p>
宋濂看了刘伯温一眼,笑道:“我们的刘基大夫怎会行刺杀这种事呢?他应该是想通过灵隐寺的和尚,让达识和杨通贯内讧吧!”</p>
王大赶忙问道:“刘先生,是这样吗?”</p>
刘伯温不吭声,默默盯着宋濂,似乎在说:“你这么能,你来说吧!”</p>
宋濂双掌竖在胸前,笑道:“行,我不插嘴了,总行了吧?”</p>
刘伯温这才道:“第一,只要灵隐寺的大师们肯配合我们,就能伪造一封杨通贯与我们勾结的书信,再设法让信落入达识手中,他二人必然内讧!”</p>
“其二,灵隐寺是江南第一大寺,寺中一共有两千多和尚,其中半数都是武僧,只要他们肯归附我们,这就是我们的一支奇兵!”</p>
猴子三人听的又惊又佩,宋濂问:“还有没有第三?”</p>
刘伯温道:“没有了。”</p>
宋濂微微一笑,道:“你想伪造杨通贯与我们勾结的书信,应该也利用到杨维桢了吧?”</p>
刘伯温默认。</p>
这件事确实利用到杨维桢,让达识以为杨维桢其实已经说动了杨通贯,而杨通贯把他关起来,其实是为了保护他,怕计划泄露。</p>
宋濂笑道:“也就是说,我其实猜中了大半!”</p>
刘伯温懒得搭理他,朝王大道:“好了,计划你们已经知晓,赶紧靠岸吧!”</p>
耿三忽然道:“刘先生,你人在江都,是怎么知道杭州灵隐寺的情况的?”</p>
刘伯温高深莫测一笑,并不回答。</p>
宋濂立刻揭他老底。</p>
“我知道,他和大明寺的法明方丈关系不错,肯定是慈照大师写信告诉了法明方丈,法明方丈又告诉了他!”</p>
刘伯温瞪了宋濂一眼,道:“宋兄,我忽然觉得伱还是继续着书比较好。”</p>
宋濂笑道:“那可不成,我已经对你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了,总要瞧个结果才行!你已经给慈照大师写信了吧?”</p>
刘伯温点了点头,道:“嗯,他已经答应派弟子来江都一趟,从时间来看,现在应该已经进入平江路了吧!”</p>
……</p>
平江路古称吴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国都,三国时期,孙策以吴郡为根基,开创东吴基业。</p>
唐朝时期,吴郡改名为苏州,蒙元时期才改名平江路。</p>
平江路虽商业繁荣不及扬州,政治重要性比不上集庆,但论起土地肥沃,堪称江南之冠,粮食产量,长年居江南第一。</p>
平江路的治所是吴县,以吴县为中心,西北面那些靠近常熟的县城,都因为战争原因,或多或少受到破坏。</p>
东南方向的县城则并未受到战争太大影响。</p>
而且因为划入江都下辖后,与江都增多了贸易往来,反而有更加兴盛的趋势。</p>
平江路最南边的州县名为吴江州。</p>
自张阳泉下令嘉兴路的大军撤到平江路后,吴江州便屯住有五万大军。</p>
山猪将军营扎在吴江城东南面的淀山湖附近。</p>
卞元亨因为考试过关,并未去军事学院,所以一直驻守在吴江州。</p>
这一日,他正在军营附近一座平原操练士卒,一名把守辕门的百夫长找了过来。</p>
“卞将军,有一名女子自称是您妹妹,正在军营外等您!”</p>
卞元亨吃了一惊,将训练的事交给一名副将,然后快马奔到军营门口。</p>
一名少女正立在营外,牵着匹雪白的马儿,正是卞元亨的妹子卞文君。</p>
“小妹,你怎么来了。”卞元亨翻身下马,快步走了过去。</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