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自知之明(2/2)

作者:小猫爱吃鱼老鼠爱大米

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第101章 自知之明

朱常淓也知道自己家恶名昭彰,很是不愿意,说道:"那王府还不被整得七荤八素?"</p>

刘纪善道:"就算王爷不主动上表,朝廷也会派人来查的,既然如此,王爷何不主动示弱呢?"</p>

刘老太妃对朱常淓说道:"我儿,正是这个理,你就照着做吧。"</p>

朱常淓无奈地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p>

当夜就派了刘纪善去见朱由校,说是己备下白银十万两,粮食十万斤,随皇长子一起送往凤阳,还说请皇长子上书朝廷替潞王美言几句。</p>

朱由校本来还发愁到了凤阳有得苦日子过,闻言大喜,满囗应承了下来,第二天快快活活启程走了。</p>

朱常淓将王府长史和十几个劣迹斑斑的王府属官绑了,又了一封请罪的奏疏,让刘纪善送到北京去。</p>

刘纪善将奏疏看了一遍,说道:"如果想让朝廷看到王爷请罪的诚意,就该退回老王爷当年奏讨的景王的田业,陛下看到这一条,必定龙颜大悦,再大的事也烟消云散了……"</p>

还没等他话说完,朱常淓就跳着脚大叫道:"凭什么?"</p>

刘纪善忙劝道:“王爷莫急,且听老臣一言。”</p>

朱常淓气呼呼地坐下,瞪着刘纪善。</p>

</p>

刘纪善接着说:“王爷,那景王的田业本就是一块烫手山芋,多年来引得各方觊觎,纷争不断。如今王爷退还,一则显示王爷虽然年纪轻轻,却胸怀宽广,一心为国为民,而不只着眼于自家利益。二则也可平息这么多年来地方上对王府的怨恨。王爷不妨想想,倘若能得到陛下的欢心,还愁守不住家业吗?"</p>

朱常淓双手抱胸,沉思良久。</p>

刘老太妃也开口道:“我儿,若不舍此小利,恐招大祸呀。你看看咱们这王府建的,处处越礼逾制,还有你父王的陵寝,建得比先帝的定陵还要奢华,如果有人上本弹劾,一参一个准。”</p>

朱常淓咬咬牙,最终还是妥协了,对刘纪善说道:</p>

“罢了罢了,就依汝所言。”</p>

刘纪善带着修改后的奏疏前往京城。</p>

常洛正为如何处置潞藩犯难,处置得轻了,不能警戒诸藩;处置得重了,又怕被人议论。</p>

看到奏疏后,顿时龙颜大悦,夸赞道:"常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朕心甚慰。常淓年轻,都是潞王府的一众劣官背着他干下的坏事。"</p>

绝口不提处罚朱常淓。</p>

刘纪善赶忙叩头谢恩,"潞王府出了这等事,潞王日夜忧惧,请求陛下念在骨肉至亲的份上,赐几个好官帮忙整顿王府事务。"</p>

常洛细细地端祥了他一遍,见他五短身材,天庭饱满,浓眉大眼,再看那两个跪在地上的长史,一个比一个贼眉鼠眼,说道:</p>

"看来的确是相由心生,朕看你也是个老实可靠的人,从今以后,你就担任王府长史,你好生辅佐潞王拱卫帝室,造福黎民。"</p>

刘纪善喜得屁滚尿流,叩头不止。</p>

盛夏时节,干旱在南北各省蔓延,陕西、山西、河南、南直、湖广各省的地方官员送往内阁和户部的告急公文应接不暇。</p>

官员发不出俸禄了,边军发不出饷银了,全国又闹起了旱灾,户部尚书毕自严浑身上下都是虱子在咬,跑去问孙承宗:</p>

"阁老,大难将至,何从处之?"</p>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这种千疮百孔的局面,孙承宗也是徒唤奈何,只能请求皇上召见,痛心疾首说道:</p>

"东西南北都有事,各省饿死的人都数以千计,臣实在无力应对这么危难的局面,请陛下再择一良辅吧!"</p>

拿不出真金白银,换谁上也没用。</p>

常洛说道:"朕内帑里还能拔出九十余万两,就发往各省应应急吧。</p>

袁阁老负责清查皇庄,共查出一百九十万亩,在大旱中亦是收成锐减。明后年大旱更甚今年,水稻是很难栽种了,从明年起,就全部改种红薯吧。</p>

着吏部征召江西奉新举人宋应星进京,授户部员外郎,负责改种红薯事宜。</p>

着户部在福建征召一万名善于栽种红薯的农户到北京来。"</p>

喜欢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请大家收藏:()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