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第19章 秋后算账
袁可立罢官归乡后,朝中大臣为之鸣冤叫屈者十数年不绝,朱翊钧始终置之不理。</p>
虽然不再做官了,袁可立却没有忘记造福家乡,做了许多抑强扶弱、怜贫惜孤的好事,一县人都当作楷模。</p>
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在睢州县强征八百四十名役夫到王府做工。</p>
袁可立罢官后从不出入公府,这次却亲自出面去归德,为睢州百姓向知府求情,因为睢州百姓实在太苦了。</p>
经过袁可立的奔走周旋,这一差役终于豁免了,一县人都感激不尽,可是福王却很不高兴,嫌他多事。</p>
袁可立赋闲二十年,接到朝廷征启令,二话不说就收拾行装就准备赴京,他的儿子袁枢劝道:</p>
"朝廷昏暗不堪,忠诚之士纷纷退隐,父亲已经年近六旬了,何必趟这浑水,不如称病不去。"</p>
袁可立正色反问:"这是一个君子该说的话吗?朝廷虽昏暗,但我能既然发出一点萤火之光,为什么不肯发光?你看看河南的老百姓,苦到了什么地步。“</p>
一个人枯坐到天明,第二天天未明,就带着两个家人悄悄地走了。</p>
到了北京,已是四月初一,只见道路两旁光秃秃的,一棵绿树也看不到,街道上行人稀疏,很多商铺关门歇业,茶楼酒肆的幌子无力地耷拉着。</p>
此情此景,眼见的比二十多年前更萧疏破败了。</p>
袁可立无处落脚,便到同乡好友户部尚书李汝华家中借宿。</p>
李汝华见了名帖,慌忙出来迎接,一见面,就握住手叹息不己:"袁兄,你见老了,两鬓全白了!"</p>
袁可立笑道:“蹉跎二十几年,哪能不老。"</p>
二人携手到了堂中,宾主坐定,饮了半杯茶,袁可立问道:"不知道朝廷为什么又征召我。"</p>
李汝华说道:"你久在河南,朝廷的事自然知道的少了。建州卫努尔哈赤起兵反叛,连克抚顺清河两座大城,辽东总兵张承胤战死,辽民被屠巨万。</p>
朝廷震怒,发兵征剿,先以杨镐为经略,寻以熊廷弼取而代之。就在上个月,刘铤、杜松与代善在萨尔浒血战,毙敌三千,自损一万八!"</p>
袁可立连连咋舌:"建州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了?"</p>
李汝华长叹一声:"这二十几年,努尔哈赤己成大患。幸而熊廷弼在萨尔浒挡住了这一波攻势,不然连沈阳、辽阳也保不住了!"</p>
袁可立问道:"那朝廷召我是为了什么?"</p>
李汝华答道:"朝廷在辽东屯了十几万兵,花钱如流水,户部穷得叮当响,根本支撑不住。</p>
陛下想了一个办法,准备查抄高淮,以资军饷,你是老御史了,因此太子举荐你复出担当此事。"</p>
袁可立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是太子举荐我?"</p>
李汝华答道:"陛下上了岁数了,身体每况愈下,现在是太子出来协理国事,不光你是太子举荐的,连熊廷弼经略辽东也是太子举荐的。“</p>
又说了太宗显圣附在太子身上的奇事。</p>
袁可立冷听得聚精会神,末了冷哼一声,"辽局之所以变得这么坏,高淮是首恶,就算将他磔杀了,也毫不为过。"</p>
"但矿监税监横行天下,又岂止是一个高淮?照我说,该一锅端了。听说李凤在广东,搜刮的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光现银就有四五百万两之多!"</p>
"还有昌平王忠,昌黎田进,河南鲁坤,山东陈增,山西张忠,南直郝隆、刘朝用,湖广陈奉,浙江曹金、刘忠,陕西赵鉴、赵钦,四川丘乘云,广西沈永寿,江西潘相,福建高寀,云南杨荣,哪一个不是敲骨吸髓,祸乱一方?"</p>
"这些矿监税监,人人狐假虎威,大肆贪赃,他们指使爪牙喽啰,今日走东诈骗,明日走西吓抢,今日提解某犯,明日追征某赃,所害人家遍及江南江北。"</p>
"试看堂堂大明两京十三省,还有一个地方是干净的吗?这些恶犬,哪一个不是陛下一人放出去的?内帑的确多了几百万两银子,可是被这些太监贪污的银子就有几千万两银子了!又有多少人家因此而倾家荡产?"</p>
袁可立慷慨激昂,越说越义愤。</p>
李汝华笑道:"你还是老脾气,一点也没改,要你查高淮就查高淮好了,不要牵扯太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