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路:系统掌权第247章 帝国之基筹谋天下
大清王朝在张宇的统治下渐露峥嵘,各项改革与扩张行动取得显着成效。然而,张宇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国家的稳定与强盛不仅需要军事胜利和政治手段,更需要制度的巩固、民心的归附,以及对未来形势的清醒把握。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张宇深谙,只有建立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帝国之基,方能真正执掌天下。</p>
一、立法大计:奠定治世之本</p>
当东南战事逐步收尾,西南的统一行动也进入稳固阶段,张宇决定着手构建新的法律体系。他深知,大清若要长治久安,必须废除陈旧腐朽的律法,制定更为合理而严密的新法典。</p>
“沈清言,朕欲制定新法,为大清奠定千秋治世之基。此事关乎国之根本,需集朝廷群贤之力,不容有误。”张宇在早朝上明确了自己的决心。</p>
沈清言对此早有准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陛下,臣认为新法应涵盖土地制度、商业税收、军事征兵、地方治理等关键领域,既要规范权力,也要保障百姓权益。同时,还需设立独立的法务机关,专门负责监察与执法,避免地方官吏滥权。”</p>
张宇点头,随即下令组织一支法制编撰委员会,由朝廷中的贤臣与学者共同参与。这一委员会的核心任务,是在保留传统礼法精髓的同时,吸纳西洋先进的法律理念,结合实际国情制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法。</p>
“法是治国之器,朕希望这套法典能真正为大清的百姓带来公平正义。”张宇语重心长地说道。</p>
在法典的编撰过程中,沈清言与一众法学家、地方官吏多次往返地方,调研各地百姓的生活与诉求。最终,一部初步的《大清律新编》草案被提交到朝廷。张宇亲自审阅,并与群臣讨论修订数次后,正式颁布新法。</p>
新法的实施初见成效,特别是在商业税收与土地分配问题上,解决了许多旧有的矛盾,使百姓对朝廷更加信任,也让地方治理更为规范。</p>
二、经济腾飞:兴国富民之策</p>
张宇深知,经济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在沈清言的辅佐下,他决定将经济改革作为下一阶段的重中之重。通过开放海上贸易、整顿税制、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大清的经济逐渐呈现出繁荣的态势。</p>
“东南海域已经稳定下来,可以作为贸易中心,将更多的海外商品引入国内。同时,也可将我大清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销往海外,获取大量的财富。”沈清言在政务会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p>
张宇对此表示赞同,并下令设立专门的“海贸事务局”,负责管理与外部的贸易往来。同时,他还加强了对海港的控制,保证贸易秩序的规范。</p>
在国内,张宇推动农业生产的改良,引入了从西洋传来的新农作物,如番薯、玉米等,提高了粮食产量。此外,他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通过设立工坊和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吸引更多的工匠与商人投入生产。</p>
“朕的目标不仅是让百姓丰衣足食,更要让大清成为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张宇在与沈清言的交谈中,表达了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雄心壮志。</p>
三、教育改革:强国之根</p>
为了长久地巩固大清的国力,张宇决定从教育入手,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知识与能力的人才。他命令各地设立新的学堂,教授不仅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还增加了天文、数学、地理、机械制造等课程。</p>
“知识乃兴国之本,若我大清之民皆能知天下大势、明事理,则何愁国势不兴?”张宇在一次朝会上如是说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