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功高日月勋耀山河?(1/2)

作者:灰芒

人在树上,天降百万勤王之师第139章 功高日月勋耀山河?

西伯利亚境内——兴京(原伊尔库茨克)。</p>

临时行宫。</p>

行宫之内,张灯结彩,满清贵胄齐聚。</p>

“兴京皇宫正在日夜赶建中。”</p>

“在皇宫竣工之前,就暂时委屈圣母皇太后和皇上先在这座临时行宫暂住了。”</p>

“这里已经很好了,我们刚来罗刹的时候住的还是帐篷。”</p>

“现在想想——这一切真真就如同一场梦一样”</p>

“转眼间,我们竟然又有了属于咱们大清国的新都城。”</p>

“现在的大清国比我们之前在大明关外的时候还要广阔。”</p>

“这一切全赖摄政王的功劳。”</p>

坐在主位上的孝庄太后握着顺治小皇帝的手看着齐聚殿内的满清贵胄们很是欣慰。</p>

说着,孝庄皇太后随即向一旁的太监示意,让其宣读对多尔衮的最新册封圣旨。</p>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p>

“朕以冲龄践祚,奈何遭逢巨变,大明复起,逐我大清于故土之外,实乃奇耻大辱。”</p>

“幸得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弼,忠肝义胆,匡扶社稷于危难。”</p>

“自离故土,漂泊至罗刹之境。”</p>

“一路艰辛,摄政王殚精竭虑,护朕周全,使皇室血脉得以延续。”</p>

“于此困苦之际,其宛如暗夜之明灯,为吾等指引方向。”</p>

“自朕即位以来,摄政王宵衣肝食,力复我大清之业。”</p>

“摄政王于朕之恩情,重如泰山,亲如生父。”</p>

“其于军政诸事,调度有方,率我八旗子弟,破敌于前,定乱于后。”</p>

“令我大清得以重振,仿若涅盘重生。”</p>

“摄政王功高日月,勋耀山河。”</p>

“为彰其功,崇其德,今特尊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p>

“自今而后,凡诏诰敕命、朝会典仪、文牍奏疏等,皆书皇父摄政王之称,以显其尊。”</p>

“望皇父摄政王能再兴大清,雪吾族之耻。”</p>

“钦此”</p>

宣旨完毕,多尔衮随即起身整衣,撩起蟒袍前摆,跪地接旨。</p>

“臣多尔衮,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p>

早在西迁的第二年,多尔衮便被册封为了叔父摄政王。</p>

现在多尔衮又成了皇父摄政王。</p>

身份之尊崇盛极一时。</p>

今天这场酒宴其实就是专门为了庆贺多尔衮被正式册封为皇父摄政王而设的。</p>

随着宣旨完毕,丝竹之声随即响起。</p>

今天的主角多尔衮高坐于上位,意气风发好不得意。</p>

那身华丽的摄政王蟒袍在烛火摇曳的光影中闪烁着尊贵的光泽,仿佛是权力的具象化身。</p>

多尔衮微微仰起头,嘴角挂着一抹自信的微笑,笑容里有藏不住的得意与倨傲。</p>

手中的酒杯被他轻轻摇晃。</p>

里面的美酒在杯壁上留下一道道潋滟的痕迹,恰似他此刻心中满溢的骄傲。</p>

每有一位大臣前来敬酒,他只是微微点头。</p>

眼神中透露着一种掌控一切的从容,接受着众人的朝拜,如同王者审视臣民。</p>

周围的音乐声和谈笑声似乎都成了他的陪衬,多尔衮在其中如众星捧月般耀眼</p>

话语间,多尔衮的声音洪亮有力,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p>

面对众人的追捧和赞扬。</p>

多尔衮愈发地得意。</p>

肆意畅谈着自己的宏图伟业,时而挥动手臂,那姿态仿佛在指点江山。</p>

不过,多尔衮确实有倨傲的资本。</p>

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多尔衮在整个清国,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p>

不对!现在人家已经是皇父摄政王了。</p>

那应该相当于“太上皇”才对,清国皇帝都得给他当“儿子”</p>

谁都知道——现如今掌握着大清国绝对权力的不是年仅十岁的小福临,也不是孝庄皇太后。</p>

而是意气风发的多尔衮</p>

酒过三巡。</p>

宴会的气氛也愈发热烈。</p>

“等再过几年,咱们大清缓过劲来。”</p>

“本王定要亲率我八旗好男儿重新剑指大明!”</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