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冤魂卅万仇犹烈残梦千秋恨未平(1/2)

作者:阑风伏雨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第165章 冤魂卅万仇犹烈残梦千秋恨未平

夏先衍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长干桥,冬日的寒风终于降临到了金陵,已经大雪时节,秋日的绚烂画卷才开始缓缓落幕。</p>

估计应该是跟灵源的出现有很大关系,寒潮仅仅是象征性的打了个招呼,便匆匆离去。</p>

就在景区附近吃过晚饭后,夏先衍带着众人没有继续调查灵源,而是准备返回军区驻地休息。</p>

汽车沿着河边的路向着长江的方向行驶着,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夜景,夏先衍有些怀念坐船的日子,如果乘船的话,可以在秦淮河上欣赏一下金陵的夜景。</p>

可是他们与开船的战士在庐山分别了,战士们开着船返航了。</p>

次日清晨,天空格外晴朗,那温暖的阳光犹如一位慈爱的母亲,开始温柔地驱散夜晚所带来的寒气。</p>

夏先衍一行人来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p>

踏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种庄严肃穆且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清冷的空气仿佛也凝固着历史的悲怆,初升的阳光洒在馆区,却驱不散那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哀伤。</p>

映入眼帘的雕塑,那扭曲的姿态与痛苦的神情,如同一把锐利的钩子,瞬间揪住内心最柔软的角落,疼得发紧。</p>

随着脚步的移动,馆内陈列的一幅幅黑白照片、一件件染血的遗物、一段段详实的史料,如同历史的呐喊,将那惨绝人寰的场景逐一还原。每走一步,都似踩在历史的伤痛之上,沉重无比。遇难者名单墙前,那数不清的名字如同一颗颗泣血的星辰,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生命戛然而止的悲剧,让人眼眶发酸,泪水几欲夺眶而出。</p>

来到 “万人坑” 遗址,望着那累累白骨,心中的愤怒与悲痛如汹涌的潮水般泛滥。白骨无声,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地控诉着日军的暴行。在这片浸满鲜血与泪水的土地上,时间仿佛停滞,唯有那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永远鲜活。</p>

夏先衍的心情始终被悲痛和愤怒所笼罩。那是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也是对侵略者罪行的强烈愤慨。</p>

他同样想起了,冰城平房区的“侵华日军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夏先衍在探查灵源之地的同时,识海之中的华夏守护之灵也开始活跃过来,他悄悄的弄了个账本,开始在上面记录近代华夏的屈辱历史,总有一天他会一一找上门去清算,有一个算一个那些入侵华夏的国家逃不掉。</p>

天妃宫灵源</p>

天妃宫位于狮子山麓,与静海寺相邻,是明成祖朱棣为感谢天妃娘娘妈祖等诸神护佑郑和航海平安而敕建。天妃宫始建于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史称龙江天妃宫。郑和首次下西洋回国后,奏请朝廷赐建。天妃宫屡遭战火,但历代均有修葺,是华夏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p>

从这处灵源之地出来,历忱雨问,“队长,我们是回秦淮河,还是去钟山?”</p>

夏先衍回答道:“直接去清凉山,还有几处灵源之地没有探查。”</p>

清凉山灵源之地的三处主要灵源,清凉寺灵源,崇正书院灵源,龚贤故居灵源。</p>

清凉寺:位于清凉山南侧山凹处,始建于南朝,是南京最着名的古刹之一。清凉寺是佛教法眼宗的祖庭,现为金陵市文物保护单位。着名典故“解铃还需系铃人”便出自清凉寺。</p>

崇正书院:位于清凉山景区东侧半山坡上,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建,绿树掩映,古雅清静。崇正书院是华夏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最大的书院,现为中华奇石陈列馆。</p>

扫叶楼:位于清凉山西南侧,是明末清初“金陵八大家”之一书画大师龚贤的故居。龚贤生前曾画一僧手持扫帚,作扫叶状,悬于楼上,因此得名扫叶楼。</p>

清凉山隔壁就是石头城遗址灵源,南京城墙清凉门灵源与金陵国防园灵源。</p>

这两处灵源之地很快就调查完成。夏先衍这才注意到在识海中奋笔疾书的守护之灵,于是他让司机开往朝天宫灵源之地。</p>

而他则是心神沉入识海,好奇地询问守护之灵,“前辈,在忙什么呢?”</p>

守护之灵头也未抬,淡淡地说道:“我在记账!”</p>

夏先衍非常错愕,心中满是疑惑,于是忍不住又重复了一遍:“记账?”</p>

守护之灵这才停下手中的动作,“对,我在为我们的近代史记账,等以后找人算账去。”</p>

夏先衍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我的想法也正和前辈不谋而合,尤其是隔壁脚盆鸡,这是世仇,早晚得报。”</p>

守护之灵轻轻地笑了笑,“我已经对脚盆鸡的灵源使用了手段,凭借我们的文化孕育而生的灵源不久后他们只能看不能用了。”</p>

夏先衍瞪大了眼睛,满脸惊喜地说道:“嘿,这办法实在是太妙了呀,没想到您竟然能够隔空操控灵源,真不愧是守护之灵前辈,您的本事可真大呀!”</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