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文以载道一脉相承的汉字(1/2)

作者:阑风伏雨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第102章 文以载道一脉相承的汉字

夏先衍考察完殷墟遗址的灵源后,并没有离开安阳,而是去了安阳的华夏文字博物馆。这里展示了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和灿烂的文化。</p>

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传承了华夏文明。</p>

文以载道,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而汉字更是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大道。这也就是为何夏先衍可以以笔墨纸砚的方式将修行天道的功法记录在了宣纸之上。而宣纸不负众望,承载住了功法所蕴含的神韵。</p>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华夏文明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就是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p>

华夏文明为什么会如此生生不息、历久弥新?</p>

答案或许就隐藏在那横竖撇捺之间。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始终贯穿其中。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思考。</p>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汉字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文学艺术、哲学宗教还是科学技术,汉字都是这些领域的基石。它让人们能够记录历史、传播知识、表达情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同时,汉字也是华夏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看到熟悉的汉字,就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和亲情。</p>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字体系中,作为古老自源的表意文字系统,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间断、沿用至今的文字。</p>

自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演变至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其形态虽有所变化,但基本构造和表意功能却始终保持相对稳定。</p>

这种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得汉字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古今、沟通南北、承载华夏民族共同记忆的重要工具。蕴藏着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形塑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基质结构,成为华夏人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p>

文以载道,以文字为载体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传播真理、道义、思想或文化的使命。</p>

华夏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荟萃历代华夏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华夏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p>

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汉字,汉字起源于史前华夏大地,其创制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三皇时代,距今约10,000年至5,500年。</p>

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具有象形与指事两种类型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字逐渐发展成熟,到父系氏族时期(五帝时期),距今约5,500年至4,000年,汉字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形式和体系。</p>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每个阶段的汉字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p>

汉字的起源,字法自然</p>

汉字的起源在华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即仓颉造字,另一种是关于文字起源的科学描述。仓颉看到鸟、兽的蹄印各不相同,受到启发创造出许多象形文字流传人间。</p>

甲骨纪事,甲骨上的文字</p>

出土于中州舞阳贾湖遗址的一片龟腹甲,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在上面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像现代记数符号“八”的刻画符号,属裴李岗文化早期的刻画符号。这是目前华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画符号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它与汉字起源有一定联系。</p>

汉字的多种多样的载体,物以载文。</p>

作册兄鼎,中州安阳殷墟出土,高221厘米,口径157厘米,腹径16厘米。铭文为“作册兄”三个字。在当时“作册”多为史官;第二个铭文“册”字像用绳子穿起的竹简,指编册立着;最后一个字“兄”是史官的名字。这件铜器的造型非常奇特,从整体看如三个象首相连,鼎足如同象鼻。上下以连珠纹装饰,腹部刻画着三组兽面纹。</p>

壶多为盛酒或盛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华夏现存西周青铜壶成对出现的极为罕见,贾伯壶不仅成对,而且器型完整,整体线条流畅优美,纹饰华丽,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铜器之一。在壶盖口上铸有8行33字,证实了贾国的国君是《左传》中所记载的“贾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p>

书同文,文字的一统</p>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纷繁复杂,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了秦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商周文字的特点外,其他四种体系的文字都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所以统一文字势在必行。</p>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朝。他命令李斯、赵高和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以后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p>

</p>

汉字字体的演变,从隶到楷</p>

两汉四百余年间,书体由籀篆变为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华夏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汉魏时期汉字字体的不断变化,为华夏汉字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汉代是简帛使用的鼎盛时代,这个时期的简帛发现不仅地域广阔,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字体多样,充分反映了隶书已从秦隶中规范出自己的构型规律,形成了成熟的隶书风范,同时也反映了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p>

说文解字,说字传义</p>

汉字研究始于许慎。许慎是东汉时期着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自幼喜好书法,尤其善于小篆,在习字之余,对古字的由来产生极大兴趣。于是潜心研究古字,终于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成为华夏第一部系统研究和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着作。</p>

多民族的文字,拾文遗彩</p>

华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华夏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华夏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时间、使用范围和改进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新创与改进民族文字等类别。</p>

承古传今</p>

古代民族文字是指华夏古代历史上创造或从域外传入的民族文字。这些文字曾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后因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群体分化融合或语言转用等而停止使用并逐渐消失。</p>

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了部分少数民族文字。这些民族文字共有17种,包括新创的壮文、布依文、羌文等。解放以后,遵照中央政府关于帮助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的指示,语言学家和壮族民族语言工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之后,于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为正式文字。</p>

印刷术起源</p>

印刷术是华夏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发展阶段。它的发明,使手工抄写变为机械复制,开启了书籍复制的新方式,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