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观星台(1/2)

作者:阑风伏雨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第29章 观星台

登封观星台作为“天地之中”的重要地标,不仅承载着古代天文学者的智慧与辛勤,更是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的实证。其存在不仅代表了华夏古代天文学的高峰,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探索天地奥秘的桥梁。</p>

与此同时,阳城遗址博物馆所展现的“禹都阳城”夏文化,则让让人感受到华夏文明的久远与神秘。禹作为夏朝的开国君主,他的事迹和贡献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阳城遗址作为夏文化的发源地,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无法估量。</p>

阳城的由来</p>

《史记》十二本纪·夏本纪,中记载了阳城的由来。</p>

夏禹,名文命,乃黄帝玄孙,颛顼之孙。其父鲧,曾祖昌意,皆未登帝位,仅为天子之臣。尧帝时,洪水肆虐,众臣荐鲧治水,尧以其违天命而拒。然四岳坚持,尧遂任鲧。九载过去,洪水未平,治水无果。</p>

此时,尧寻继位者,得舜。舜代行天子事,巡视四方。见鲧治水无状,流放至羽山,鲧终亡于此。舜后举鲧子禹,继父业治水。尧崩,舜问四岳谁能继尧业,众皆推禹。舜命禹平治水土,禹谦让,舜坚持。禹为人聪敏,吃苦耐劳,遵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其声为律,身为度,百官之典范。</p>

禹受命,与益、后稷共治,令诸侯百官役罪人分治九州。念父鲧无功受罚,禹劳心苦思,居外十三载,家门过而不入。节衣缩食,敬鬼神,居室简,资财用于治水。禹行乘车,水乘舟,泥乘橇,山行则铁齿履。左手准绳,右手规矩,载四时方向之器,开九州,疏九河,修九泽,量九山。使益发稻种于湿地,后稷赈饥民。粮不足,则调余补缺,诸侯皆得食。</p>

禹行考物产,定贡赋,察山川地形,以便诸侯朝贡。山川河流皆治,九州一统,四境可居。九山通道,九河水源通,九泽堤防筑,四海诸侯皆来朝。舜赐禹黑色圭玉,以表治水之功,天下安定。舜荐禹为帝位继承人,十七年后,舜崩。禹服丧三年毕,欲让位于舜子商均,避至阳城。然诸侯不朝商均而朝禹,禹遂继天子位,南面受诸侯朝,国号夏后,姓姒氏。</p>

阳城建于约公元前2070年,禹在阳城建立起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p>

【阳城遗址】:位于登封,是在1978年1月27日被华夏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登封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体位置在登封市东南12公里告城镇东。</p>

【王城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龙山时代文化城址。王城岗遗址发现的城池遗迹,主体使用年代与夏朝起始年代大致相符。</p>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5公里告成镇,紧邻阳城遗址与王城岗遗址。</p>

观星台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计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是华夏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华夏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p>

1961年3月4日,观星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观星台包括周公测景台、观星台、周公庙三部分。其中周公测景台是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天文官南宫说奉诏建立的,观星台是元代着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的,周公庙则是明代为纪念周公测影定地中的行为而建立的。登封观星台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上面。</p>

从观星台景区正门而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约4米,由石质台座和上面矗立的石柱共同组成的景观,上数称为“周公测景台”。“景”,文言文中通“影”,“测景”,其实就是指测量日影——树立垂直标杆测量日光照射在地面所投射的影长。</p>

华夏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叫“圭表”,“表”就是直立于圭上的杆子,“圭”就是地上的土堆,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用立杆测影研究历法,是天文学发展史的一次飞跃。</p>

到了周代,使用圭表就有了规范,杆子(表)规定为八尺长,《周礼》中载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记载,意思是在天地的中心——登封市告成镇夏至那天的正午,八尺表的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p>

周公测景台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锥形的石座,名曰“圭”,高约一点九六五米,上部为长方形石柱,名曰“表”,高约一点九五六米,合唐开元尺子的八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边沿三十七厘米左右,约合唐开元尺一点五尺。八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这一天的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好像这一天无影。故俗称此台为“没影台”。石座背面,后人题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对联一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p>

</p>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