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开始的成神之路第73章 《朝堂议论》
公元185年3月6日,洛阳的朝堂之上,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紧张与愤怒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刘宏皇帝,这位年轻的君主,此刻怒不可遏,他猛地拍案而起,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怒火:“董卓!他竟敢私自放弃并州北方五郡!这等行径,简直是对我大汉王朝的赤裸裸背叛!”</p>
群臣闻言,皆是一震,纷纷低下头去,不敢直视皇帝那仿佛能洞穿人心的目光。他们深知,这一举动不仅是对边疆安全的极大威胁,更是对皇权尊严的公然挑衅。</p>
刘宏皇帝环视四周,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失望、愤怒交织在一起。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动,然后缓缓开口:“诸位爱卿,董卓此举,你们有何看法?”</p>
一位老臣颤巍巍地站出来,声音中带着几分沉重:“陛下,董卓此举实属大不敬,应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否则,边疆将士何以安心守土,百姓又何以信赖朝廷?”</p>
然而,另一位大臣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陛下,老臣以为,当前局势错综复杂,若贸然严惩董卓,恐引起军中哗变,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不如先将其召回洛阳,剥夺其兵权,再徐徐图之。”</p>
刘宏皇帝闻言,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深知两位大臣所言皆有道理,但如何抉择,却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p>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的侍中突然出列,跪倒在地,声音坚定而有力:“陛下,臣以为,当此之时,应以大局为重。董卓虽有罪,但若能将其召回,加以控制,或可避免更大的危机。同时,应立刻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以防鲜卑人趁虚而入。”</p>
刘宏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点点头,沉声道:“爱卿所言极是。董卓的罪行,朕自会清算。但眼下,稳定局势,保卫边疆,才是头等大事。传朕旨意,即刻派遣使者前往并州,召董卓回京,剥夺其兵权。同时,调集重兵,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确保我大汉疆土不受侵犯!”</p>
群臣闻言,纷纷跪倒在地,高呼:“陛下圣明!”</p>
随着刘宏皇帝的一声令下,朝堂之上紧张的气氛终于有所缓和。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场风波远未结束。董卓的归来,又将给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带来怎样的变数?一切,都还是未知数。</p>
“如今鲜卑已占领了我大汉并州五郡,我们该当如何应对?”刘宏在朝堂之上,向群臣发问。他的眼神充满忧虑,期待着大臣们能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p>
这时,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可以让益州的刘焉和凉州的韩遂联合起来,共同防御西部边境,并伺机从西部发起反攻,打击鲜卑。这样一来,可以分散鲜卑的兵力,减轻东部地区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西部的地理优势,对鲜卑进行有效的反击。”</p>
这位大臣的建议引起了朝堂上一阵热议。一些大臣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策略;而另一些大臣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担心刘焉和韩遂会借机扩张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p>
面对群臣的争议,刘宏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个决定关系到大汉的安危,必须慎重考虑。最后,他决定采纳那位大臣的建议,但同时也要求加强对刘焉和韩遂的监控,防止他们有异动。</p>
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紧张,每位大臣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时局的忧虑。一位身着紫袍、须发皆白的老臣缓缓走出队列,他的神情异常严肃,仿佛肩上扛着千斤重担。他正是朝中德高望重的李大人,以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胆识着称。</p>
“陛下,”李大人沉声开口,声音虽不高亢,却字字清晰,穿透了整个大殿,“如今局势动荡,鲜卑蛮夷蠢蠢欲动,司隶防线告急,百姓安危系于一线。我朝虽国力强盛,但面对外患,亦需群策群力,方能克敌制胜。”</p>
刘宏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在众臣间游移,似乎在寻找着解决问题的答案。</p>
这时,另一位年轻有为的大臣,张侍郎,挺身而出,他声音坚定而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陛下,李大人所言极是。臣以为,当此危急存亡之秋,我们应打破常规,广开才路。扬州刘繇、荆州刘表、豫州袁绍,此三人皆为当世豪杰,手握重兵,深得民心。若能得其相助,加强司隶防线,必能大大缓解当前之困局。”</p>
话音刚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点头赞同,认为此乃权宜之计;也有大臣面露疑虑,担心诸侯势力坐大,反成朝廷心腹之患。</p>
一位年长的文官,王御史,站出来反驳道:“张侍郎言之有理,然诸侯之心,难以揣测。若贸然求援,恐非长久之计。再者,我朝兵强马壮,何不集中力量,正面迎敌,以彰显天威?”</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