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高句丽使者来访》(1/2)

作者:用户15609570

从三国开始的成神之路第70章 《高句丽使者来访》

神国时间4年1月5日,随着使者带回和平发展消息,李明召集麾下官员商议在幽州边境开放市场,组建商队前往鲜卑部落交易。</p>

李明坐在主位上,看着下面的官员们,他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如今使者已经返回,我们需要商议一下如何在幽州边境开放市场,以及组建商队前往鲜卑部落进行贸易。”</p>

一位官员站出来说:“主公,我们可以在幽州边境设立一个集市,让鲜卑部落的人来这里进行交易。同时,我们也可以派遣一些商队前往鲜卑部落,与他们进行贸易。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经济交流,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p>

另一位官员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公,我认为我们应该谨慎行事。鲜卑部落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敌人,如果我们过于开放市场,可能会给他们提供机会,对我们造成威胁。</p>

我们应该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鲜卑部落的态度和行动,再决定是否要开放市场。”</p>

李明听着官员们的讨论,心中暗自思考。他知道,开放市场对于双方来说都有好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他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p>

最终,李明决定先在幽州边境设立一个小规模的集市,观察鲜卑部落的反应。如果情况良好,再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并组织更多的商队前往鲜卑部落进行贸易。</p>

“好,就这么定了!”李明一拍桌子,“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这次行动顺利进行。各位爱卿,你们要全力以赴,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谋取利益!”</p>

官员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李明的命令,全力支持这次行动。于是,一场关于开放市场、组建商队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p>

在神国时间4年1月10日,的那个寒冷清晨,高句丽的王宫内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气氛。国王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上,眉头紧锁,凝视着下方跪拜的群臣,他们的脸上同样写满了忧虑与不安。</p>

“诸位爱卿,”国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穿透了宫殿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高句丽,这片古老的土地,如今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人口的增长,如同春日的野草,看似生机勃勃,实则隐藏着无尽的危机。粮食短缺,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却如同毒蛇般缠绕着我们的国家,威胁着每一个子民的生存。”</p>

一位年迈的大臣缓缓出列,声音颤抖却坚定:“陛下所言极是,民间饥饿之声已如潮水般涌来,不满与恐慌如同瘟疫,正迅速侵蚀着我们的根基。若不能及时遏制,恐怕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p>

国王点了点头,目光中闪过一抹决绝:“朕深知此事紧迫,故召集诸位共商对策。朕意已决,必须采取行动,以解燃眉之急。”</p>

群臣闻言,纷纷低头沉思,大殿内一时鸦雀无声。片刻之后,一位年轻的将领挺身而出,声音洪亮:“陛下,臣愿请命,率领精兵强将,直取邻近的富庶之地——幽州。幽州土地肥沃,粮食充裕,若能为我所用,定能解我高句丽之困。”</p>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赞同,认为此举可行;也有人担忧,怕此举会引发更大的战争与动荡。</p>

国王沉思片刻,最终缓缓开口:“爱卿之勇,朕甚欣慰。然则,战争非我辈所愿,若能以和平手段解决粮食问题,自是最好不过。但事已至此,若不能速战速决,恐国家危矣。朕意,可先行派遣使者前往幽州,试探其意。若其愿以粮食相援,则皆大欢喜;若不然,再行武力不迟。”</p>

群臣闻言,纷纷点头称是。国王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语气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高句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朕希望,无论前方道路如何艰难,我们都能携手并进,共渡难关。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子民,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前行!”</p>

神国时间4年1月11日,天空如洗过的蓝,阳光洒满大地,万物沐浴在温暖的光辉之中。这一日,高句丽的使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骑着骏马,踏上了前往神国都城的长途旅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庄重与期待,心中怀揣着对和平与繁荣的渴望。</p>

随着马蹄声渐行渐近,使者团终于穿过了乐浪郡的繁华街道,来到了神国的都城之下。城门缓缓开启,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城内百姓纷纷驻足观看,议论纷纷,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外交活动充满了好奇与期待。</p>

李明,神国的英明君主,早已在宫殿内等候多时。他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威严而又不失亲和。当得知高句丽使者已到,他立刻命人召见,准备亲自接见这些远方的来客。</p>

使者们步入宫殿,向李明行以最高规格的礼节。他们恭敬地呈上国书,并详细阐述了此次来访的目的——提议两国之间进行粮草交易。李明听后,眉头微皱,显然这一提议触及了他心中的敏感点。</p>

“使者大人,粮草乃国家之根本,关乎民生大计。”李明沉声说道,“我神国虽物产丰饶,但亦需谨慎行事。不知高句丽提出此议,有何深意?”</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高句丽的使者闻言,连忙解释道:“陛下明鉴,我高句丽近年来连遭天灾,粮草短缺,百姓困苦。我等此行,实乃为求两国和平共处,共渡难关。若神国能慷慨相助,我高句丽必铭记于心,日后定当厚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