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七夕之夜(1/2)

作者:日享子

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第35章 七夕之夜

“七月七,是七夕,</p>

找个女友,过七夕,</p>

一夜风流,七夕过,</p>

管她是不是,我妻!!”</p>

七夕,一个被称呼为“现在都市男女开房一夜风流”的“情人节”!</p>

一个可以光明正大搂着别人未来的媳妇开房的,激情四射的节日!</p>

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p>

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如今已经变成了现代都市男女们寻找刺激、享受一夜情的借口。</p>

他们把这一天当作是放纵自己欲望的时刻,无视道德和伦理的约束。</p>

然而,我们却不能忘记七夕最初的意义。</p>

在古代,七夕是一个庆祝爱情和家庭幸福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乞求智慧和技艺,同时也表达对美好婚姻的向往。</p>

古代七夕,不仅是情人节,还有七夕庙会,同样热闹非凡,十分合适全家出游,</p>

说是全民欢喜的好日子,似乎更为恰当。</p>

此时的成都府正是如此,人山人海,繁华热闹,让人目不暇接。</p>

在打破唐代严格的坊市制度后,城市里的居民生活变得更加自由和多样化。</p>

经过两宋的大规模开发,夜市开始大规模出现,人们可以在夜晚享受购物、娱乐和社交活动。</p>

尤其是到南宋之时,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p>

当时,南方首次出现了百万级别的大都市,这些城市充满了商业机会和繁荣景象。</p>

而四川的成都府就是其中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财富。</p>

虽然元年之时,战乱频发,但四川之地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优势,战乱的影响较小。</p>

这使得成都府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并继续吸引着商人和移民前来定居。</p>

等大明开国后,四川的成都府已经是西南地区的第一大都会了。</p>

它不仅是商业和文化的中心,还是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据点。</p>

据《成都古今记》记载,成都当时已经形成十二月市,</p>

即,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一派繁荣。</p>

大慈寺于唐宋鼎盛之际,占据成都东城小半之地,彼时大慈寺香客如云,对香烛等佛事用品需求甚巨,又因寺庙之后即为锦江水运码头,故而在明代之前,大慈寺周边便已形成庙会。</p>

正因如此,大慈寺前方的庙会,自始至今,一直延续至大明天顺三年,即公元 1452 年,</p>

与此同时,解玉溪两岸亦出现了夜市。</p>

十二月市中的蚕市、扇市、香市、七宝市、药市等诸多专门集市,皆于大慈寺周遭举办,七夕亦无例外。</p>

七夕之夜,寺庙中的僧众,会特意于此夜自寺院墙头挑起灯笼,整个夜市被映照得色彩斑斓,商户与游客云集,实乃一幅繁荣之景。</p>

宋代诗人陆游,曾作诗云:</p>

“何事复作南来?</p>

观重阳药市,元夕灯山。</p>

花时众人乐处,欹帽垂鞭。”</p>

另有诗人田况游历成都时,值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佳节,曾提笔书下记录大慈寺附近夜市繁华之景的《七月七日晚登大慈寺阁观夜市》,</p>

“万里银潢映紫虚,桥边螭辔待星姝。</p>

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思尽得无?</p>

七夕集市这般闹,闺中女儿意如何?</p>

一双十指玉纤纤,非是风流物不拈。</p>

鸾镜巧梳匀翠黛,画楼闲望擘珠帘。</p>

金杯有喜微微点,银鸭无香缓缓添。</p>

因嫌剪刀冷,泥人呵罢弄人髯。”</p>

七夕节亦名乞巧节,乞巧之法自是五花八门。</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