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老中医第810章 开工(下)
见李胜利去而复返,郑佩兰这边除了欣喜之外,也多了娇怯。
王家老宅那边的女人她是见过的,不过她自以为做事隐秘,那边的女人不定知道她的。
李胜利去而复返,觉着自己暴露的郑佩兰,就难免羞怯了。
≈lt;divcss=≈ot;ntentadv≈ot;≈gt;“这是我在太平庄整理过的电机技术,你抓紧时间看一下。
那边的厂房,很快就会建好。
事情既然定了,就不要耽误时间了。”
对过技术之后,郑佩兰带着轧钢厂的电机研究小组,一个礼拜就拿出了建厂方案。
跟李胜利想的有点不同,不管是造电机还是收铜料,他这边做的都有些草率了。
先说铜料,废品站那边弄来的铜料,多半都是些历代实用器,或是实用器的碎片。
杂质含量较高,想要作为制造铜丝、线缆的材料,首先就要回炉精炼。
这就让太平庄那边的铜料收集,显得有些多余,好像除了捡漏之外,积存物料的作用不大。
但拿着这些废铜,还是可以换来正经铜料的。
对此,李胜利也没多说什么,可能已经收来的几十吨废铜的后期增值,已经大过电机厂二三十年的利润总和了。
当然,这也只能拿着那些个物件,将来的估值看。
弄不好里面出个什么传国之器价值就得几个亿,但铜器这玩意儿,有价的时候,差不多也是不能买卖的。
至于建厂的草率,那就是忽略了电线跟漆包线这一环节了。
电线,也算是一条完整的线,李胜利的医疗设备技术里面,可没有对电线的赘述。
如今电机技术有了,合乎技术规格的电线却要找公家单位定做,这一下就卡住了电机厂的脖子。
同时,建厂需要的一些设备,轧钢厂也不好搞。
李胜利这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打着轧钢厂扩线的名义,让李怀德跟谢飞,再次去了一趟关口。
让两人向港城的钮璧坚下单,直接给太平庄又上了一个电线厂。
这些设备,连同轧钢厂扩线的设备,也会以最快的速度运过来的。
如今的进出口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进口一件商品,可能需要十几个部门盖戳。
但钮璧坚那边不同,只要给办公室这边发个电报,就有自己的专属通道,只要是设备,做个登记就可以从关口直接运过来了。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设备而已,如果钮璧坚要进口电视机、洗衣机这类稀罕玩意儿,程序上或许也不会太难。
但该有的程序,只是让内部人做了,并不会节省任何一道手续的。
为了掩人耳目,轧钢厂这边也沾了便宜,跟太平庄一样的电机厂、电线厂设备,也是上了一整套。
不上也不成,不上,将来原料也是个问题的。
有了第一批原料,太平庄的电线厂、电机厂,也就可以转起来了。
后续开始了以物易物的买卖,就不虞原料短缺了,这边无非还是用了马店集轴承厂的老法子,把轧钢厂当成了托。
其实电线厂、电机厂这类厂企,也是很适合农村集体经济。
拔丝拉线之类的活计,高精尖加进口设备,无非就是增加精度而已。
真正土造机器,只要不涉及后续的包塑,难度也不是太大。
至于电机厂,土造用的无非是一双手而已,只要知道了原理,硬攒的玩意儿,也不是不能用。
现在就这条件,只要能通电,或是通电能转,就可以进入市场了。
标准这茬,就只能后续跟进了,因为公家单位的标准,也就那样了,比起国际上的精工,大多数跟土造没两样的。
这还是经过公私合营之后的结果,当然原因也出在了这里。
公司合营时候的土造机器或是老式机器,大多都在运行之中。
自三九年出了第一条电缆已近四十年了,再好的机器历经四十年风霜,其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轧钢厂那边的新线开工、扩容,跟李胜利的关系不大,早点晚点也无所谓,他这边看的只有太平庄的电机厂。
进口设备,钮璧坚那边依旧是给带了技术小组的。
只是这次的接驳地,却不在关口那边,而是改在了津门。
因为港城本地的第一批废旧物资,已经打包好了,随时可以装船。
而岛上跟大洋彼岸的第一批废旧物资,差不多要在入夏前后装船。
有了资本的运作,无论是岛上,还是大洋彼岸,效率都是极高的。
同样新的人员缺口也出现了,李胜利这边,之前就有移民的计划,这事也就需要报备了。
沟通办公室那边之后,一条从港城到津门的海运专线,也被建了起来,人员的通道,也隐在了这条航线之中。
因此,轧钢厂新的三产,也就在津门港附近上马了,废品回收的名字不好听,只能随便挂了一个物资公司的牌子。
废旧回收,既是爽点也是痛点,爽的无非就是可以用很少的代价,换来很多的资源。
许多资源都是国内紧缺的,而痛点就是对环境的污染了。
但现在这年月,讲环保也是很奢侈的,虽说自打七二年就有了环保的说辞,但那也只是说辞而已。
涉及到废旧回收,就不得不说说,李胜利发家的行当卖估衣了。
进口旧衣物,也制造了不少的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豪。
现在实际的条件就摆在这了,有的穿总比没得穿要好,起码这些废旧物资,是正经通关的,而不是走私进来的。
二手衣服或是估衣,就是李胜利接下来为肖虎他们筹划的买卖了。
这茬,虽说痛点不少,但现在的客观条件,也是不容选择的。
入夏时分,太平庄的电线厂开始试车,电机厂那边的职工培训也完成了。
今年,李胜利也加大可山上跟洼里,药材换农机的额度。
一个马店集的轴承厂,开工之初用了大几百女工,后续人员已经翻倍了,但远没达到饱和。
太平庄这边也是差不多的样子,电线厂跟电机厂两个厂子,开工之初,就需要近千工人。
如果后期产品销路顺畅,两个村子就不剩多少劳力了。
土地上劳力不足,两个村的农业机械化,也就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
集体建厂、占用劳力,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可能也勉强算是一个循环吧?
开工就意味着变化的到来,看着车间里不断变细、变长的紫铜线束,李胜利抚了抚身上白中泛黄的土布老对襟,这一步跨出,就没什么回头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