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第490章 青州也要凑热闹?
随着洛阳中军镇邺,河北的局势愈发混乱起来。</p>
是的,没有听错,是愈发的混乱。</p>
局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大军兵至河北便顷刻间四海皆服,众志成城。</p>
河北向来是人口稠密之地,要知道汉魏以郡为国,光是冀州范围内,便有多达十一郡。</p>
各郡国世家盘根错节,有些事情并不是太守能独自决定的,更多要看当地大族的脸色。</p>
要说各怀鬼胎倒不至于,但坐观成败,望风而动,却是基操勿六。</p>
就比如邓艾引邺城中外军北上时路过清河,要求清河太守吕昭出兵随行。</p>
吕昭却说清河崔氏与平原华氏在为地界的问题,争斗已久。</p>
当年自己任刺史的时候就为此事头疼不已,而如今正好做了一郡之长,更是要直面如此问题,却一直不能妥善处理,以至于与崔氏关系不睦。</p>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不是我不愿意出兵,实在是家事难断,而且没有崔氏的支持,根本负担不起军队出征的粮草、辅兵等等</p>
邓艾知道此事难做,没有过多苛责,但仍然勒令吕昭向郡中其他大族索要军需,随后前来汇合。</p>
吕昭点头答应。</p>
其实相对而言,南面的几个郡还算安分守己。</p>
而北面靠近幽州的郡就不好说了。</p>
此时邺城这里已知晓幽州军吞并中山、河间两郡,正在围攻常山的这件事。</p>
除了邓艾目前屯住的安平郡,其余赵国、巨鹿、渤海等地皆没有明确响应的意思。</p>
那种刺史振臂一呼,各郡太守纷纷来投的故事很难实现,若把刺史比做中枢,郡守便是各地军头,不完全一心,才是常态。</p>
何况邓艾刚上任不久,自然不会一呼百应。</p>
至于说毋丘俭为何能轻易调动幽州诸郡的兵马?</p>
其一,幽州偏远,消息相对闭塞,故而只能相信毋丘俭的一面之词。</p>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毋丘俭自任幽州刺史以来,在幽州已主政十余年,根基异常深厚。</p>
他若连一呼百应的本事都没有,就别号称名将了。</p>
对此,丞相夏侯献明确表态,河北各郡不战而弃城者与叛敌者同罪,并处斩了弃城逃至邺城的河间太守黄华,以正典刑。</p>
同时随着夏侯献在邺城坐镇时日越久,就越发的察觉到一个问题。</p>
河北这地方地域歧视很重。</p>
其实这种情况汉朝起就普遍存在,河北人瞧不上幽州边塞人,河南人与河北人互相看不上,而整个关东又对关西人嗤之以鼻。</p>
至于江东?</p>
蛮夷罢了。</p>
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士人上,底层将校亦是如此。</p>
洛阳中军的兵源是这样,以河南良家子为主要班底,辅之以河东、弘农等地。</p>
再加上夏侯楙、夏侯霸两任都督经营关中二十余年,并且夏侯献在辅政之初,幕府僚属多为关西人士的缘故。</p>
所以即便是夏侯献从未亲自经营关中,中军里的西凉兵也不在少数。</p>
不过此番,天子毕竟借着丞相之威,震慑河北。</p>
故而只发生了一些不值一提的小摩擦,至少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没人敢真的作死。</p>
夏侯献将此事记在心中,而后将注意力投入到河北的战事。</p>
目前邓艾军的动向还不明确,夏侯献此时只知道邓艾屯住信都。</p>
故而他命卫将军曹爽北上广宗,此处便是历史上知名战场——界桥。</p>
此地五郡通衢,无论是北上支援邓艾还是解常山之围,都很方便。</p>
虽然很残忍,但夏侯献的想法跟邓艾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p>
或者说乐观点吧,夏侯献相信张特能阻挡叛军南下,迫使他退回中山,或者东面的河间。</p>
当然,夏侯献是有田豫这张牌,才会如此有恃无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