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抗倭英雄传第24章 王千夫海门捐躯
原来奇怪倭寇是日本萨摩国著名武士小野寺辉道。说起来,这小野寺辉道为了在大明帝国军队作战中取得好的战绩,特别注意观察明军使用的兵器。小野寺辉道本来使用一把六尺多长的野太刀,在一次与明军的作战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兵器,就是乾坤日月刀。小野寺辉道高兴了,古老的大明帝国果然是无奇不有,居然有人使用这样的奇特兵器。小野寺辉道思忖,能够使用这样奇特兵器的人一定是明军将领,于是特别贴近那位明军官员挑战。小野寺辉道是日本萨摩国武术高手,而面前这位明军将领却是苗兵中的一位低层军官,武术哪里是小野寺辉道的对手。仅仅三四个回合,就被小野寺辉道用野太刀砍了。小野寺辉道夺了兵器,模仿明军的操作,用双手握住中段的一对月牙护手,参照日本野太刀的招式施展开来,果然厉害,两头伤人,一连杀死了三四位明军官兵,让左右两边的明军都不敢接近。于是小野寺辉道就把野太刀给了同伙,自己就把乾坤日月刀作为兵器使用了。想不到遇上了王镗,送了性命。
倭寇看到头领小野寺辉道被杀死,知道遇上了高手,于是一位小头目想到了用火绳枪对付明军将领,立即命令数十名倭寇一齐将火绳枪装上火药铁弹,一齐向王镗射去。王镗虽然武功高强,但是此时数十倭寇一齐向王镗射击,铁弹嗖嗖地从王镗耳畔飞过。不幸,王镗的腹部中弹,王镗忍着剧痛一连枪挑三四名倭寇,终于倒下了。倭寇一拥而上,将王镗砍死。
王镗是长垣县人,曾任襄城县丞。嘉靖十五年十月,直隶顺天府霸州竖起反对官府的义旗,起义军人数达十几万人。正德六年冬,起义军攻入许州襄城地界。襄城县位于宛洛官道的中间地段,城南有汝河如一线天堑将官道拦腰截断。襄城城南门外有一座红石桥,成为汝河上下游百余里内唯一的跨河大桥,要想顺利渡河,就必须控制住县城。当时襄城县城墙为夯土筑成,护城濠沟也不算深险,所以起义军首领对攻取襄城充满信心。襄城的黎知县听说起义军有十万大军,早已六神无主。
王镗在国子监肄业后,直接被选派到襄城担任县丞,到任刚半年时间。面对当时天下大乱的形势,王镗及早为黎知县出谋划策。一是修城浚池,修补坍圮的城墙,疏浚护城濠沟,二是提前备足城中守战所需粮草和守城器械,以防备对方长期围攻城池。
就在起义军兵临城下,王镗和黎知县紧急商议:对方虽力量强大,但毕竟是流动作战,朝廷已调遣军队前堵后追,对方必不敢为攻一襄城而耗费时日。王镗连夜组织守城军兵和乡兵团勇登上城墙,保卫城池。王镗对黎知县说:“贼人攻城,凭以往的经验,都有内应提前潜入城中。城外攻城令一下,城内的奸细立即响应,守城者必自乱,城可一攻而下。现在我们也要防止敌人用此计谋。”于是组织兵丁在城内进行排查,果然发现一形迹可疑之人,细加审讯,果然是起义军派遣的内应。
襄城城池的西南方向有宽阔的汝河,成为不可逾越的护城濠沟,起义军攻城只能部署在东北方向上。战斗开始了。一队队攻城的义军抬着云梯向护城濠方向快速行进,被城墙上的守军用弓箭击退。第二天,起义军将士在十几辆冲车的掩护下进攻到城墙下,用巨木撞击城门。王镗教人把柴草、碎木捆绑在一起,将油泼在上面,点燃后抛向城下有冲车和人群的地方。义军的冲车战阵被击退。
义军攻城不下,料想城内一定有高人,派探子打听到县丞王镗在指挥筹划。义军将领商量,若强攻此城,必定会增加更大的伤亡,若就此撤兵,却又咽不下这口气。最后命令将士在城外高呼王镗的名字,要王镗出降,不然会誓死攻城,必得王镗而后已。但是王镗不信那一套。
经过两天的攻防战,城内已人心惶惶: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太大,若起义军孤注一掷,拼死攻城,城破是旦夕间的事,城破之日,起义军必泄其愤,城内百姓肯定会遭其荼毒。王镗思忖了一阵,登上城楼高声应道:“我就是县丞王镗,如果你们退兵,我亦不惜一死,以活全城百姓,但尔等须要守其诺言,方不被天下英雄耻笑。”
第三天早上,王镗不见了,城外起义军拔营撤退了。原来王镗已经到了义军大营。义军将领为王镗的精神所感动,撤出了攻城战斗,也让王镗回到了襄城。
言归正传,却说王镗被倭寇杀死,指挥陈善道、百户陈绶、冠带总旗张儒等都战死。倭寇在海门大肆烧杀抢掠后退出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