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本大佬教渣渣们重新做人第446章 我是始皇之女(十二)
将墨家人包括其他几家拖出来,可以分化儒家的力量。 诸子百家的人自己就分成好几派,可以天天打嘴仗。 而不是像现在,因为统治者不允许,没有声音发出,倒显得儒家一家独大。 仿佛全天下不喜法家的人都成了儒生。 以往炎犀的话嬴政爱听,但提到墨家,嬴政连连摇头:“大秦横扫六国,唯墨家宁死不降。 况其所持义理与秦不合,万无可用之处。” “陛下,诸子百家皆为器,器无好坏,唯看何人操纵。如何使用当为陛下所掌。” 无论是儒墨道,还是法兵名,都有可取之处。 诸子百家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 墨家专攻器械,名家研究逻辑,二者和数术家都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 只是由于统治者的恐惧,在后世逐渐凋零。 嬴政自然也不喜欢这些搞科学的,但现在形势不一样了。 统治者害怕科学,因为科学可以认识世界,解释客观存在。 本质上和封建统治背道而驰。 但嬴政现在修仙了啊,虽然进度缓慢,但生命已然进入下一个层次。 本来就是胸襟宽广又自信的帝王,现在掌握了常人不能掌握的力量,想利用好不同的思想也不是难事。 炎犀给嬴政提供了一个方案。 利用这次儒门的事件,打击儒家的实力,将其他几家找出来。 让各家相互牵制。 秦朝早期其实也实行过这样的政策,当时还招了几个墨家和其他家的人入朝办事。 但是很快嬴政发现除了儒家可以为统治提供帮助,其他几家他掌握不了。 既不出成果,还要天天听反战言论,头疼。 众所周知,当国内矛盾激烈的时候,必须引入对外矛盾。 战争就是最好的方式。 把整个国家拉到战车上,全国上下都为战争服务是非常常见的方针策略。 这也是统治者能想出的最好的办法。 但这样的政策一旦停止,或者战争一旦失败,那对国家的打击是致命的。 嬴政一直发动对外战争,不计代价要拿下百越也是这个原因。 他必须用一场又一场胜利来显示帝国的实力,来拖住这架战争机器,让国家不至于立时四分五裂。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几十年、一代、两代人之后,六国完全融合于秦,才有机会着手解决国内矛盾。 可惜出了意外。 重立百家,这事嬴政做不了,但炎犀可以。 至于嬴政担心的思想统一的问题,其实不算问题。 后世的百姓,思想何止百家,重点在于政府的调控。 “陛下,墨家、名家、数术家长于奇技淫巧,可设一官衙安置,令其专攻一项。” “这与秦初无异啊。” 名家和数术家好说,墨家那张嘴,啧啧。 “陛下,臣有人选。”炎犀报了几个名字,均为诏事和大匠。 诏事是秦朝的工官职务,掌管铸造兵器的职责。 任职于主管兵器生产的机构工室。 大匠主管砖瓦之事。 “西垂,此一干人等均非墨家出身啊。”嬴政有些莫名其妙。 炎犀被这份耿直逗笑了:“陛下,您说他们是,他们便是。” 是不是正宗传人有什么关系,炎犀要的是技术人才。 打出墨家弟子大量在朝任职的消息,如今消息不通,墨家人哪里知道真的假的。 就算墨家不认,也没什么关系。 出来吵一架嘛,吵着吵着不就是了。 墨家人若在意,自然会来咸阳看看,来了炎犀便能把人留下。 没有哪个对科学感兴趣的人能抵御住先进技术的诱惑。 不在意也没关系,炎犀自己就能培养个墨家出来。 墨家当年也是大家,总会有人慕名来投。 时间久了,自然能与儒家分庭抗礼。 就算是掌握墨家核心技术的巨子,难道手里的技术还能超越炎犀? 他们想明白了愿意安心工作,朝廷欢迎。 想不明白要宣扬对立思想,赶走便是了。 嬴政这才明白,炎犀这是要偷梁换柱,借着墨家的名头吸引更多的力量对抗儒家。 人还是自己的人,其他百家均可效仿此法。 “西垂果乃仙人转世。”嬴政抚掌而笑,算是赞同了炎犀的提议。 具体的方案还得回咸阳之后慢慢研究。 现在先要面对的是齐地儒家的反扑。 自从琅琊郡闹市口开始砍头以来,每天进谏的大臣无数。 其中扶苏来得最多。 有些儒生已经开始在外面造谣,主要就是说嬴政杀人是因为见不得除法家和兵家以外的言论。 全盘否认世家的罪行。 世家和儒生怎么说炎犀不在意,但她派了人专门在闹市口宣读被斩之人的罪行。 找到许多苦主,允许他们在犯人死前先发泄一下仇恨。 这也在秦法允许范围内。 苦主们都是琅琊郡里的庶民,毕竟杀奴隶不犯法。 比起儒生的长篇大论,苦主血淋淋的经历更真实,也更能得到中下层百姓的支持。 谁还没被权贵欺负过呢,有了共情,儒生们想发动百姓就不那么好使了。 这段时间炎犀严厉约束跟着嬴政出巡的大臣、侍从和兵士,不允许他们闹出事来。 百姓们也不傻,对权贵残暴是好事,只要没欺负到自己头上就行。 对于地方曲解的中央政策,炎犀派了人专门给识文断字的庶民、乡绅讲解。 很多时候,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地方在执行的时候就变了味。 尤其是要和中央对着干的地方。 这些锅全是嬴政在背。 炎犀这一番舆论战打完,嬴政残暴的名声在民间竟然好转许多。 扶苏整日急得抓耳挠腮,嬴政根本不见他。 想也知道这倒霉儿子要说什么。 如今齐鲁世家战战兢兢,孔家大门紧闭,世家支持的儒生仿佛失了声的麻雀。 嬴政不耐烦听扶苏讲他那些理论,甚至比上一世提前几年想把他打发走。 “西垂,你大兄人虽聪颖,却过于良善,不若调往北地,随蒙将军历练。” 嚯,即便如此,嬴政仍然没有放弃这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