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遗世独立583(2/2)

作者:三秋空城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第五百八十七章 遗世独立583

德国、法国、奥匈、俄国都是义务兵役制,军队集结异常迅速。&amp;lt;/p&amp;gt; 英国虽然不是义务兵役制,但胜在有钱,给前线士兵开出了非常高的薪水补贴,远超法德军队。靠着砸钱,英国也集结了近200万大军,只不过送到海峡对岸需要花点时间。&amp;lt;/p&amp;gt;</p>

德国最先发动进攻,“借道”比利时,但比利时不借,打了十一天才将其攻克。&amp;lt;/p&amp;gt;</p>

对德国来说这是明显的出师不利,一个小小的比利时竟然都要打如此久,大大迟滞了德军总参谋部的速胜策略。&amp;lt;/p&amp;gt;</p>

跨过比利时后,法国境内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德军势如破竹,九月初就挺进到了距离巴黎只有15英里的位置,甚至可以看见埃菲尔铁塔。&amp;lt;/p&amp;gt;</p>

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amp;lt;/p&amp;gt;</p>

他们和多年后莫斯科城下的德军一样,不能再前进一步。&amp;lt;/p&amp;gt;</p>

然后法军统帅加利埃尼就看准时机发动了血腥的马恩河战役。&amp;lt;/p&amp;gt;</p>

马恩河战役没啥好说的,因为没什么高超的军事谋略,几乎就是添油战术。&amp;lt;/p&amp;gt;</p>

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法军组织了600辆出租车往前线拉人,不知道算不上最早的部队汽车运输?&amp;lt;/p&amp;gt;</p>

——拉上去的人大都战死了,简直不是出租车,是送殡车。&amp;lt;/p&amp;gt;</p>

马恩河战役的名气远小于此后的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amp;lt;/p&amp;gt;</p>

但马恩河战役其实就是一战的决定性战役,理由很充分:它彻底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amp;lt;/p&amp;gt;</p>

咱们分析过,德军一旦不能完成速胜,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离失败就不远了。&amp;lt;/p&amp;gt;</p>

马恩河战役后,双方开始挖战壕。一直到战争结束,四年下来,这条长长的战壕都没什么大变化。&amp;lt;/p&amp;gt;</p>

一战就是可以如此简单地概括,枯燥而残忍。&amp;lt;/p&amp;gt;</p>

任何暴露在堑壕之间视野中的士兵,几乎都活不过五秒钟。&amp;lt;/p&amp;gt;</p>

两边有无数支狙击枪瞄准,德国那边是大名鼎鼎的一代神枪g98,英军则是着名的李-恩菲尔德。&amp;lt;/p&amp;gt;</p>

少数精英狙击手还有光学瞄准镜,总之双方就这么僵住了。&amp;lt;/p&amp;gt;</p>

战场上残酷的厮杀虽然没有完全扰乱后方权贵们的生活,但高层肯定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包括对学界施压。&amp;lt;/p&amp;gt;</p>

李谕再次收到了爱因斯坦的来信,与他聊起了欧洲战事:&amp;lt;/p&amp;gt;</p>

“此时大家可以看得出来,人类究竟属于哪一类可悲的畜生。&amp;lt;/p&amp;gt;</p>

战争充满了非理性,而我们科学家必须培养一种国际主义。但不幸的是,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并没有这么想。&amp;lt;/p&amp;gt;</p>

我的三位亲密的同事,普朗克先生、哈伯先生还有能斯特先生,不约而同地成了主战派。&amp;lt;/p&amp;gt;</p>

哈伯想要担任军官,可由于他犹太人的身份,只能成为一名军士。而他还是进入了德军化学研究所,进行氯气弹的制造。&amp;lt;/p&amp;gt;</p>

我深知氯气可怕,却无法劝他回头。&amp;lt;/p&amp;gt;</p>

能斯特先生现在天天练习军人的步伐还有敬礼的姿势,他有时会驾车志愿做司机。而他最主要的工作则是研究催泪瓦斯弹。&amp;lt;/p&amp;gt;</p>

我甚至希望他能够成功,总好过可怕的氯气弹。&amp;lt;/p&amp;gt;</p>

可惜这种将敌军仁慈地赶出战壕的方式并不受将军们的喜欢,他们还是钟情于氯气弹。&amp;lt;/p&amp;gt;</p>

至于最可敬的普朗克先生,也声明支持德国的‘正义之战’,并且在课堂上说,‘德国已经拔出利剑,对准那阴险背叛的策源地。’&amp;lt;/p&amp;gt;</p>

我们几人倒是没有因为立场不同导致关系破裂,我仍旧时常为哈伯的儿子辅导数学。&amp;lt;/p&amp;gt;</p>

可他们让我在一份由科学界组织的名为《告文明世界书》的请愿书上签字时,我只能选择了拒绝。&amp;lt;/p&amp;gt;</p>

我不得不在政治上与他们划清界限,对我来说,这非常痛苦。&amp;lt;/p&amp;gt;</p>

那份请愿书确实摒弃了真相,它不顾事实真相,断然否认德军曾入侵比利时,并宣称战争是必需的。&amp;lt;/p&amp;gt;</p>

我终究无法背弃心中的信条。”&amp;lt;/p&amp;gt;</p>

爱因斯坦之所以拥有那么高的声望,不仅仅是他极高的学术修养,还有他的和平理念,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难能可贵。&amp;lt;/p&amp;gt;</p>

1914年德国发表的这份请愿书名为《告文明世界书》,后来在多位知识界人士签名后也称为《93人宣言》。&amp;lt;/p&amp;gt;</p>

几乎所有德国第一流的科学家都在这上面签了字。&amp;lt;/p&amp;gt;</p>

未签名者除了爱因斯坦外,还有一个人更加难得——希尔伯特。&amp;lt;/p&amp;gt;</p>

爱因斯坦终归已经加入瑞士国籍,不签情有可原。而希尔伯特是个正宗的普鲁士人。&amp;lt;/p&amp;gt;</p>

希尔伯特的同事克莱因与柏林的一众物理学家一样,几乎看都没看就签了字。&amp;lt;/p&amp;gt;</p>

希尔伯特就谨慎了很多,看着上面的文字有点发慌:&amp;lt;/p&amp;gt;</p>

“要不是因为德国军国主义,德国文化已被从地球表面抹去……作为一个有教养的民族,我们将把这场战斗进行到底。对这个民族来说,歌德、贝多芬和康德的遗产就像家庭和土地一样神圣。”&amp;lt;/p&amp;gt;</p>

希尔伯特喃喃想着:“这么说不太对吧!”&amp;lt;/p&amp;gt;</p>

他在逐字逐句阅读后,毅然决定不签字。&amp;lt;/p&amp;gt;</p>

这下可就让他成了众矢之的,许多学生甚至不再去上他的课。&amp;lt;/p&amp;gt;</p>

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大部分科学家都明白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无不后悔在这份请愿书上签了字。&amp;lt;/p&amp;gt;</p>

普朗克就相当后悔,他发现事情愈演愈烈,搞了一个请愿书后,维恩竟然又自己弄了一个“声明”,声明中大肆抨击整个英国物理学界,要求德国学界和他们划清界限。&amp;lt;/p&amp;gt;</p>

在物理学方面,普朗克坚决反对搞“德意志物理学”,而且就算搞,也不应该在战争时期搞,——这明显是给战争助威嘛!&amp;lt;/p&amp;gt;</p>

所以他拒绝在维恩的声明上签字。&amp;lt;/p&amp;gt;</p>

但维恩的声明还是获得了斯塔克、莱纳德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认可。&amp;lt;/p&amp;gt;</p>

李谕很想公开支持一下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只是北洋政府不久后会对德宣战,自己只能私下回信表达对他们的认同。</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