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有潜力的新专利303(1/2)

作者:三秋空城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第三百零七章 有潜力的新专利303

梁启超和李谕在哥大的演讲比较成功,不过哥伦比亚大学目前算是一个更多偏理工科和经管类的研究型大学,而且现在美国全民崇拜工业化,所以李谕的风头反而更大。</p>

校长塞斯·洛知道李谕在纽约有定点实验室,应该会经常在纽约,所以邀请道:“李谕院士,您可不可以同意成为我校一名荣誉教授?”</p>

李谕道:“我的年龄恐怕还不太合适。”</p>

塞斯·洛并不在意,谁叫他现在学术成就如此高:“并不妨碍,以您的能力没有任何不妥。”</p>

李谕说:“我担心没有太多时间。”</p>

塞斯·洛说:“先生放心,我们不会给你过多教学任务,最多一些讲座而已。”</p>

李谕想了想说:“将来我要是再有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傍身,才够资格接受你的邀请。目前最多暂且只作为客座教授吧。”</p>

客座教授一般是临时性的,一年期满后还要续约。</p>

塞斯·洛笑道:“院士先生的意思是对赌合约了,如此的话,赌注大一点才好。如果您能拿到诺奖,不仅哥大会给您荣誉教授的职位,每年还可以招收最少10名贵国留学生。”</p>

估计是丁龙给他出了主意,李谕一下子就有点无法拒绝:“有点意思,我接受。”</p>

实际上诺奖已经逃不出李谕手掌心,现在纠结的是诺奖评选委员会。他们刚刚以熵增定律和第三定律给李谕发了诺奖提名,紧接着李谕又搞出来一个更加炸裂的x射线衍射实验,都不知道咋选了!</p>

梁启超看到李谕受欢迎程度,心中颇为开心,他知道自己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种东方的神秘感。</p>

而李谕受欢迎那是真的在科学上让欧美心服口服。</p>

离开哥大后,李谕接着又带他去了趟底特律,参观自己的工厂。</p>

梁启超看到工厂里如火如荼的场景,以及众多华工脸上洋溢的笑容,大为慰藉。</p>

这里与唐人街的情况判若两然。</p>

毕竟一天五美元真心不是低收入,一年1300多美元,折合银子就是接近700两。</p>

如果按照购买力换算一下,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21万元左右。</p>

反观此时国内情况,普通农户一年收入只有5~10两左右,也就是后世的1500~3000元,绝对天壤之别。</p>

梁启超对李谕说:“听闻资本家双手沾满鲜血,不过我看你却不然。”</p>

李谕说:“这句话一定程度上也对,当年欧洲占领掠夺全世界时,尸山血海都不止。曾经美洲大陆有几千万原住民,现在不剩多少。”</p>

梁启超眼角跳了跳:“几千万?!”</p>

李谕只是点了点头。</p>

梁启超叹了一口气:“看来欧美也并非尽善尽美,镜子背面永远看不到是什么。”</p>

他转了一圈后又问道:“将来你也会把这些产业带回国内?”</p>

李谕说:“必然会,商部已经给我签发了土地。”</p>

梁启超只好说:“在朝廷眼皮底下办商业不是件容易事,一定多多小心。”</p>

李谕说:“多谢卓如兄提醒。”</p>

梁启超待了一整天,第二天才告辞离开。</p>

回日本的路线当然还得是先坐火车到旧金山,然后乘坐轮船沿着太平洋北线返回日本。</p>

从加州到日本的航程很短,最多十来天。</p>

他照例去见了一趟康有为,进行道别。</p>

康有为对最近梁启超的表现比较满意:“启超,你的文章还是足够犀利的,自从报纸上刊登了你的文章,如今的募捐情况大为好转,为师对欧洲甚至都充满期待。”</p>

梁启超却说:“弟子日后会专注于在日本处理各项事务,恐怕无法前往欧洲陪同。”</p>

如果没有梁启超的帮助,康有为在欧洲很难得到太多募捐,但日本的确更加重要,离不开梁启超主持大局。</p>

康有为也就只能拿出这么一个得力干将,对方现在心中还存了芥蒂。</p>

想想只好说:“有美洲的稳定募捐来源,目前应当就足够。”</p>

梁启超说:“另外,弟子曾经顺路去看过李谕的工厂,我观察里面的华工,的确乐得为其工作。李谕本人甚至还有将来回国建厂的打算,我想……”</p>

康有为打断他:“什么,你去见了李谕?”</p>

梁启超连忙说:“弟子不过是探探虚实。”</p>

康有为眉头皱了皱:“为师发现你越来越爱自作主张。”</p>

梁启超说:“知己知彼,才能为我们的改良事业贡献力量。而且,正如他所说,不管是改良还是革命,都离不开工业发展。”</p>

“工业?”康有为哼了一声,“那都是小事!你难道现在还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p>

梁启超说:“弟子知错了,权当长长见识。”</p>

康有为训斥道:“希望你在日本时,坚定自己的立场。”</p>

“弟子记下了。”</p>

梁启超心中叹了一口气,没再过多反驳。</p>

翌日,便登上了返回日本横滨的轮船。</p>

梁启超是个一直进步的人,哪怕多次改变自己的主张,有点像个“骑墙派”,但他的确一直在进步中。</p>

而有些人,在41岁时,其进步心智实际上已经死了。</p>

——</p>

另一边的李谕,则继续留在底特律没着急离开,好不容易来美国,必须多搞点专利。</p>

正好现在有条件,而且谢煜希又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p>

“你想用一个钢厂的实验室?”谢煜希听到李谕的请求后,诧异道。</p>

李谕点点头:“不行的话,有个炉子就可以。”</p>

谢煜希琢磨了琢磨:“实验室的话,底特律没有,但是在匹兹堡很好找。爷爷虽然卖掉了公司,但是不少小作坊还在为我们做日常业务。”</p>

匹兹堡是卡耐基的大本营,也是美国的“钢铁之都”。</p>

当初摩根用5亿美元收购了卡耐基的钢铁公司,递给他支票时说:“恭喜你,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p>

1900年左右的五亿美元绝对是天文数字,老美一年的财政花销也就差不多5亿美元左右。</p>

可想而知卡耐基是多么富有。</p>

如果论流动资金规模,卡耐基目前绝对算得上美国前三,或者仅次于洛克菲勒。</p>

而摩根之所以下血本收购卡耐基钢铁公司,是因为现在美国行业内卷太严重了。</p>

真的超级严重。</p>

此前说过,美国半个世纪就修了27万公里铁路,堪称初代基建狂魔。</p>

但19世纪老美上上下下的管理非常混乱,官方对下面的管控压根谈不上。</p>

恶性竞争非常严重。</p>

铁路行业属于老美重点扶持的,就像后世新能源汽车刚刚出现的时候,采取的是补贴政策:按照修的里程,修得越多,补贴越多。</p>

这就给了很多公司薅羊毛的机会,有的铁路明明直着走就可以,却硬生生被修成蛇形走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