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不平第一百四十七章 统一之战3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大多只是维持了表面上的和谐与稳定,却并不会那么稳定。他们会互相倾轧,拉帮结派,通过利益往来确立关系,结成牢固的利益统一体,有时候出现宦官专权、外戚专政、朋党之争,变法派和守旧派的争斗等,目的很单纯,都是为了获得朝堂发言的话语权,而不仅仅为了天下苍生,也不仅仅为了表现忠君思想。</p>
统一的王朝形成之后,官僚秩序也就形成了。从皇帝到地方官员都算是官僚系统内部的人,也是既得利益者。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会倾向于他们的利益,也会为他们服务。试想,一个官员和一个普通老百姓犯了一样的罪,谁的处罚比较重?当然是老百姓了,而官员可能会摁下事情,消除罪状,也就没事了。要是被发现了,就有可能丢了官职,过一段时间又会官复原职,只不过到别处任职去了,也就没人认识他了。官员都有官场深厚的根基,而这样的根基都靠平时银子往来奠基,靠拉关系维持,也就可以从中获益了。</p>
皇帝和官员们都想清楚了,要为了自己享受,而不能为了众生的幸福。毕竟,人生有限,抓住了社会资源,还不得好好享受一番?若是轻易放弃,岂不是白白荒废了寒窗苦读的年月?于是,他们要充分享受体制内的好处,要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私自加税,侵吞国家财产等,只要按照官场惯例,用银子铺好道路,和上级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就算是没什么大事了。</p>
要是有书生敢于按照“四书五经”的说法,揭发官员的贪腐行为,官员就会“捂盖子”、“打棒子”,把他们统统关进大牢,也就没事了。即便有一些刁民闹事,官员也能动用手中的权力,行镇压之能事,确保地方安全平稳。</p>
说白了,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忠君只是他们挂在口头上的说法,实际上都在为自己谋利,而不是为皇帝效忠。甚至为皇帝成了副业,而为自己谋利成了主业。</p>
有一些官员要直接给皇帝提意见,就是呛了皇帝肺管子,也一样提意见,甚至要死谏。而在皇帝眼里,他们只不过在“讪君卖直”而已。他们通过给皇帝提意见,指出皇帝的错误和过失,体现自己的高风亮节,甚至认为被皇帝贬官或者杀头也是值得的,可以借此机会名垂青史,让后代人知道他们的风范。皇帝偏偏不上当,不让他们得逞。</p>
于是,忠君就有了无所作为和尽忠的两派,无所作为的可以享受优厚的俸禄,尽忠直言的大臣往往得不到好结果,也不会名垂青史。</p>
毕竟,史书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写成的,必须要维护皇族以及官场的利益,不能随便乱写。如此一来,忠君的人就成了显摆的人,也成了众矢之的。毕竟,直接给皇帝进谏的人很少,也很快会被弹劾。而弹劾他们的那些大臣也是本着忠君的名义行动的,正好符合了皇帝的心思。</p>
旧王朝垮掉之后,很多大臣摇身一变成了新王朝的官员,却不会以死殉国。商朝灭亡之后,伯夷和叔齐到首阳山采薇,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算是大大的忠臣。而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只有方孝孺一个人敢于斥责他篡位,却被诛了十族。可见,忠君是有风险的。不过,有人会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大臣要识时务,不能死脑筋。忠于昏君,就算是助纣为虐了;忠于明君,才是真正的社稷之臣。其实,他们只不过在给自己寻找政治转圜的余地罢了!</p>
喜欢砍不平请大家收藏:(20)砍不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