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风筝第二百三十章模糊处理
张善昆没有想到自己天塌一样的大事,这么快就办好了,心思也活络了,马上就邀请于明到新华影业去视察,接见创作和演职人员。并说新华影业公司的职员们都非常期盼和六十七军在一起交流,认识认识真正的抗日英雄。
上海文化界有光荣传统,这里是左联的大本营,可惜夏衍、矛盾等旗手人物都已经转移到了香港,而且已经接到了通知,正乘船赶来上海和六十七军会合,连夜向粤省朱泾村转移。本来,于明曾想在上海开三个座谈会,一个新闻记者座谈会,一个工商业代表座谈会,一个文化界人士座谈会。但是时间紧迫,只能开一个。于明选择了召开新闻记者座谈会,要通过积极抗日的新闻工作者宣传抗日。这文化工作者座谈会就只能搁置不开了。
于明简单询问了一下新华影业公司的周贻白编剧和卜万苍导演近况如何。这一问,拉近了距离,打开了张善昆的话匣子。
张善昆说,新华影业公司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规模,主要有几点,一是艺术创作上坚持创新,二是经营手法上学习犹太人的经营策略,三是有一批热爱电影事业的电影人。艺术创新上,上海刚沦陷时,租界人满为患,一些影剧院连续放旧电影,还有一些电影公司大量拍摄鬼怪题材,麻醉对抗战前途迷茫的民众,日本人大肆放映伪满洲国拍摄的《新地》、《东亚和平之路》等电影,进行奴化教育。新华影业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巨资拍摄了《木兰从军》,激励抗日热情。
结果一炮走红,夺得了票房冠军。经营手法上,学习犹太人精打细算、善于造势和窥破商机的做法。当年,犹太地产巨商哈同为了提高南京路营业房租金收益,就曾经把南京路用一块块的铁板铺起来,使南京路地价、租金飞涨。新华影业公司借鉴这种造势作法,在广告宣传上花样翻新,不落窠臼。比如,《新桃花扇》上映时给每张电影票附赠一把扇子,费钱不多,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到《夜半歌声》上映时,公司在金城大戏院门口放了一口大棺材,挂出巨大毁容的恐怖人像,并用绿灯泡做眼珠,面目狰狞,气氛可怖。,名字叫《一项邀请5万德国犹太人来满洲国的计划》。这就是河豚计划的滥觞。与此同时,日本外务省责成各驻欧洲使馆大量收集有关犹太人的情报,还在国内设立了专门的犹太问题研究厅。日本情报机关还派出“犹太问题专家”安江仙弘大佐等间谍到欧洲活动。最后安江仙弘等人提出了有关犹太移民的详细计划。同年,日本外务省批准了这一计划,并将其命名为“河豚计划”。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