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姓名学国学第387章 内阁首辅与掌印太监
但他也没办法。门下省,尚书省早已废了,唯一的中书省也被亲爹干废了,他需要遵祖制不再设丞相。</p>
看着堆满案头,卷帙浩繁的奏章,明成祖扶着额头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p>
公元1402年,明成祖起用一些品级不高的翰林院庶吉士作为文职秘书,帮他阅读奏章。阅读规则很简单,凡是言语冒犯、没有实际内容的奏章统统销毁,其他奏折则留下来,按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分门别类送给皇帝批阅。</p>
不久,他干脆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人入午门,轮值文渊阁,称为内阁。内阁制度由此建立。</p>
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是中国历史上后,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送呈御览,这叫“票拟”。内阁的议政工作至此完成。票拟意见会不会被采纳,这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p>
皇帝则用红笔在上面做批示,这叫“批红”。这是决策,驳回或是执行,亦或是修改后执行,决定权在这里。</p>
明太祖每件奏折自己阅自己批,明成祖是内阁帮他看帮他拟后,再批红,省事很多。</p>
为什么到后来,内阁的职权渐渐大了起来呢?</p>
主要因为明成祖前期还算勤政,几乎每份票拟都亲自批红。但后期他也懒了,尤其还要领军四方征讨,没时间仔细批红。</p>
于是他开始由内阁大学士兼管六部尚书,渐渐将议政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这样做的好处是,内阁学士们参与行政工作后,票拟意见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