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那些铸就了大明的名人(五)183(1/2)

作者:窝不是大神

盘点历史意难平,从汉末郭嘉开始第182章 那些铸就了大明的名人(五)183

【第一百一十四位: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 </p>

孙传庭,明末代州振武卫人,官宦世家出身,其立门老祖为老朱头麾下的振武卫百户孙成。 </p>

等到了孙传庭这一代,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已经算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地方乡绅了。 </p>

其父、祖父、高祖父都曾中过举人,祖父孙嗣约更是做过观城的知县。 </p>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孙传庭自幼学文习武,并在万历四十六年成功中举,成了小胖子晚年的三甲第41名,获赐同进士,跟袁崇焕、梁廷栋、马士英、姜曰广、吴阿衡、薛国观、丁启睿、刘宇亮、杨文岳、余应桂、邵捷春这群牛人同榜。 </p>

而后,孙传庭就被封到永城当了个知县,不久又调任到商丘当知县。 </p>

直至天启五年因防备徐鸿儒起义有功,才被小木匠召回朝堂封了个‘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又升至‘稽勋司郎中’。 </p>

但那会儿正是魏忠贤独霸朝廷的时期,他因为不肯依附魏忠贤,最终选择辞官回乡。 </p>

一直到朱由检那个傻蛋上位整倒了魏忠贤,他才在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入侵,国事日益糜烂的环境下,于崇祯八年五月后金第三次入塞时,被朱由检启用复出任‘吏部验封司郎中’。 </p>

并在其人自身的武略加持下,以‘边才’越级升为顺天府府丞,成为督抚的候选人。 </p>

崇祯九年,各地起义军闹得厉害,朱由检为了平叛,就听信了吏部尚书谢升的请奏,将孙传庭任命为当时民变重灾区的陕西任陕西巡抚。 </p>

当时谢升跟孙传庭不合,其本意是将孙传庭坑死在陕西,结果没曾想正中孙传庭下怀。 </p>

孙传庭领命赴任后,率以三千残兵用时不到一月,就杀了据守商洛的农民军首领张胖子。 </p>

并在同年七月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一代活捉闯将一代目‘高迎祥’,直接打废了农民军中最强的一支。 </p>

事后,孙传庭又相继招抚了农民军领袖‘拓养坤(蝎子块)、张文耀(张妙手)’等人。 </p>

击破‘张天琳(过天星)、马进忠(混十万)、高见(大天王)’等部。 </p>

到了崇祯十年,已经基本扫清了关中地区的各路反贼,而他本人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大明中兴名臣。 </p>

并在之后崇祯十一年配合洪承畴先后在‘合水、澄城、庆阳’等连败‘六队、过天星、混天星、大天王’等部,打得李自成叫爸爸,最后不得不率领十八骑逃进深山。 </p>

可惜,当时的农民军有关外辽东建奴打配合,就在孙传庭等人准备一举剿灭李自成时,皇太极率军入关,将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牵制回了京城。 </p>

并在战阵中弄死了卢象升,挑拨离间朱由检废了孙传庭,将孙传庭逮捕入狱。 </p>

不仅成功让恢复了一些生机,有望中兴的大明摔了个稀巴烂,还让已经平灭的李自成死灰复燃。 </p>

最终酿成大祸,等孙传庭从狱中出来,已经三年后的崇祯十五年。 </p>

而当时的大明朝已经破烂不堪,双线溃败,再也没有了中兴的机会。 </p>

最终在因为朱由检的盲目催促与怀疑被迫出征,从而惨败,驻守潼关时,被拥兵数十万,已经彻底坐大的昔日手下败将李自成围杀。 </p>

不仅自己在乱阵中落了个尸骨无存的下场,连带着全家也跟着被杀了个干净。 </p>

最后还是人家满清的乾隆帝追封的‘忠靖’的谥号,列入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 </p>

由于其人曾险些将李自成弄死从而改变大明后续命运,并且在大明崇祯十五年日薄西山时,为大明硬生生拉起了十数万大军。 </p>

故而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将其称之为: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 </p>

“吾死,明亡矣……” </p>

… </p>

【第一百一十五位:大明遗臣——江阴三杰:阎应元。】 </p>

阎应元,明末顺天通州人,明末抗清名臣、汉族英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 </p>

此人出身通州当地乡绅世家,虽然不是什么士绅豪族,但在当地也算是显赫望族。 </p>

崇祯十四年,在家族的运作下,其赴任江阴典史一职,当时正好海寇顾三麻子在进犯黄田港。 </p>

负责本地治安的阎应元便紧急率军出征,并以出神入化的箭术逼退了三麻子,在当地一战成名。 </p>

事后,朝廷本打算将其升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结果因其母病重,加上当时民变四起,道路不通,最终没能成行,而是带着全家留在了江阴城外的砂山下散居。 </p>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明灭清起后,江阴降清,明朝委任的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朝委任的知县‘方亨’继任。 </p>

本来按照正常的朝代流程,这种事到这也就差不多结束了,毕竟这个时候的华夏人民已经习惯了改朝换代,而且明朝后期确实不当人,亡了也就亡了,没什么太大的心理负担。 </p>

但操蛋就操蛋在当时入关坐了天下的清廷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铲除汉人骨髓,在汉贼孙之獬的建议下,开始实施剃发易服的命令。 </p>

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并禁止穿汉人衣冠、服饰,所有人都必须要学习满族自创的文字,语言,生活习性,以及衣服。 </p>

这种习性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后世很多所谓的唐装、汉服,乃至一些历史性的东西,都带着很明显的满族风格。 </p>

这也是为什么在后世一些研究历史的人心中满奴建立的这个清朝一直比不上蒙古建立的元朝的根本原因。 </p>

因为元朝虽然也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但却没有动过华夏文明的根基,只是在客观上把人区分成了三六九等来维持他们的统治。 </p>

这也是当年老朱头登基称帝后,嘴里经常说‘当年但凡有一口吃的,咱也不会干造反这种买卖’的原因。 </p>

但满奴建立的这个满清不同,这个族群防汉意识很强,或者说小家子气太重,处处散发着一股暴发户意外暴富后时刻怕别人偷自家金子的穷酸劲。 </p>

也许是借鉴了元朝的前车之鉴,也许是骨子里的野人性格没有退化完毕。 </p>

总之,在入关后,满清朝廷不仅处处防范防范汉人,还篡改历史,大肆污蔑前朝与打压汉人。 </p>

导致本该一直引领世界的华夏文明硬生生在原地困了三百多年,一直到后世都没追上。 </p>

这里面最显眼的就是清末抵御外族时,官军用的居然还是明末时期的火炮枪械。 </p>

就这,还数次打退了外族。 </p>

此外,这个种族还特意在入关后立了那么一个剃发易服的规矩,不仅从思想上篡改了汉人的思维,还在入关后掀起了一系列种族屠杀政策,包括且不限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 </p>

当然,它们也没落什么好下场,近代小本子入侵时,当年坐镇东三省的那个谁就借着小本子入侵的机会放小本子入关,直接原还原样血洗了清朝的龙兴之地,将满奴的根给刨了。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