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为了大唐171(1/2)

作者:窝不是大神

盘点历史意难平,从汉末郭嘉开始第170章 为了大唐171

【第八十五位:李唐皇室救命恩人,武则天的蓝颜知己,华夏传奇人物——大唐名相:狄仁杰。】 </p>

狄仁杰,大唐并州太原人,羌族人。 </p>

是的,羌族人,这位大牛不是纯汉人。 </p>

其人出身于太原寒门狄氏,但跟那些落地寒门不同,他的家族在当时还算显贵。 </p>

其祖‘狄孝绪’曾在唐太宗李世民期间任李世民麾下的尚书左丞。 </p>

狄孝绪卸任病逝后,其父‘狄知逊’在唐高宗李治时被恩荫为了‘夔州长史’。 </p>

所以到了他这一代,虽然跟当年他老祖宗在羌族时的势力层面无法相提并论,但也不是什么一贫如洗的落地寒门。 </p>

算得上是普通官宦人家,有一定的势力与权利。 </p>

狄仁杰成年后,先以‘科举’受任‘汴州判佐’,而后因审案得力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 </p>

先后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朝散大夫行度支员外郎、御史、度支郎中、朝散大夫、知顿使、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复州刺史’等职。 </p>

一直到天授元年‘武则天’窜唐称帝,‘改唐为周’时,其人才被武则天提拔为随身近臣,出任‘地官侍郎’一职,并代理尚书事务。 </p>

随后又被武则天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当时实际意义上的当朝宰相。 </p>

可惜,当了宰相没几年,这位大牛就因为来俊臣的诬告而被武则天去职下狱。 </p>

虽然后来凭借着与武则天的交情侥幸逃过一劫,但也被武则天怀疑,贬黜到彭泽成了个县令小官。 </p>

一直到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叛唐,狄仁杰才被武则天临危授命,充任魏州刺史抵御孙万荣。 </p>

而后,他联合突厥左右夹击,迫使当时已经攻陷冀州,准备南下洛阳的孙万荣不战而退,因此重新获得武则天信赖,被武则天封任为‘幽州都督’,赐紫袍、龟带,并全权负责幽州防务。 </p>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杰因治理幽州有功,被武则天提拔升任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成功复起为实权宰相。 </p>

当时,唐庭因为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而导致怨声载道,狄仁杰复相后,上表劝谏唐庭废除安东都护府,并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以此来与民生息。 </p>

虽然后来没有被武则天采纳,但也成功博取了一些民望。 </p>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突厥南下进犯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狄仁杰奉命率军抵御。 </p>

可惜未能接战,突厥在听闻他率军北上时已经坑杀俘虏退回了漠北。 </p>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并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 </p>

同年九月,狄仁杰病逝,享年七十有一,武则天为他废朝三日,并追赠其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p>

因其人在武则天准备‘废李立武’时,以‘姑侄不如母子,立子配享太庙,立侄则遗臭万年’为由成功劝谏武则天将江山交还李氏。 </p>

又因后世影视剧改编的缘故,导致其人在后世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知名度极高。 </p>

故而他被后世一些喜欢历史的人戏称为:李唐皇室救命恩人,武则天的蓝颜知己,华夏传奇人物,大唐名相——狄仁杰。 </p>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p>

… </p>

【第八十六位:大唐镇山石——尚父:郭子仪。】 </p>

郭子仪,大唐华州郑县人,出身‘太原郭氏’一族。 </p>

是的,这又是一个豪门子弟,而且跟唐初房玄龄身后的‘清河房氏’、薛仁贵身后的‘河东薛氏’一样,他背后的‘太原郭氏’同样是一个传承近两千年的顶级世家。 </p>

跟李靖的‘陇西李氏’,以及萧瑀的‘兰陵萧氏’相比,也只是差了皇族血统罢了,从身份地位上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比这俩更久远。 </p>

因为‘太原郭氏’最早的祖嗣能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姬昌’弟弟‘虢叔’身上。 </p>

当时,‘虢叔’自号‘郭公’,其人死后,其子嗣就改姓为‘郭’延续了下来。 </p>

等周文王之子‘姬发’建立西周后,这个家族就凭借着宗亲的关系显贵于古晋阳一代。 </p>

并在之后先后活跃于‘晋国、赵国、西汉、东汉、西晋、后赵、北魏、北周、隋’等时代。 </p>

甚至在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南北宋、金、元’等时期也有这个家族的身影。 </p>

所以,在这种家世环境下,郭子仪在唐庭举办的武举考试中以‘异等’的成绩补任‘左卫长上’。 </p>

并在之后一路升任为‘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左武卫大将军、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天德军使、九原郡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等重职,替当时的大唐帝王‘唐玄宗李隆基’镇守四方。 </p>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的郭子仪正在给其母守孝。 </p>

战乱爆发后,李隆基紧急将其‘夺情’启用,并改封为‘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镇守朔方的唐军东出征讨叛将‘安禄山’。 </p>

随后,郭子仪奉命出征,先收‘静边军’,后斩叛将‘周万顷、高秀岩’,一举收复‘云中、马邑’两地。 </p>

并于次年随同大将李光弼一举击破安禄山麾下大将‘史思明’的数万叛军,平定藁城。 </p>

而后又趁势攻破被叛军叛军的‘赵郡’,俘敌四千,杀叛军任命的伪太守‘郭献璆’。 </p>

并在返回常山时,率五百精骑一战冲溃史思明麾下再次集结的数万叛军,斩首两千余级,俘五百。 </p>

随后其人又伙同唐将‘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人在嘉山大破安禄山麾下的叛军,斩首四万余级。 </p>

正巧,这时候马嵬坡之变发生,李隆基被其子李亨撵下台,正准备率军追杀的郭子仪无奈放弃,与李光弼率麾下五万大军赶赴朔方行宫朝见新帝‘李亨’。 </p>

而在面见李亨后,郭子仪因功升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成为唐肃宗李亨麾下的首任实权宰辅,并在之后一举平灭河曲九府的数万叛军。 </p>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奉命出征驻守潼关的叛军。 </p>

而后,郭子仪率军攻破潼关守将‘崔乾祐’,并在崔乾佑退守‘蒲津’时,用里应外合之计伙同城内的‘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参军韩旻’等人一举攻陷蒲津。 </p>

此战,其子‘郭旰’战死,叛军死伤万余。 </p>

同年三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弑杀,郭子仪被唐肃宗任命为‘司空、关内河东副元帅’出征讨伐不臣。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