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意难平,从汉末郭嘉开始第134章 历史的圣人华夏的罪人135
【第五位:历史的圣人,华夏的罪人——老夫子:孔丘】 </p>
公元前551年,孔丘出生于鲁国陬邑,因其幼年失孤,无依无靠,只能四处流浪漂泊,可谓尝尽人间冷暖。 </p>
公元前532年,其人为生计,经人举荐成为陬邑‘乘田’,负责管理当地牲畜与粮仓琐事。 </p>
在此期间,因其人自幼醉心仕途并多年研究治国之道,从而其心中对如何治理国家有一些书生之见,在放牧蓄田时,便常与四周农人阐述一些他的心得。 </p>
导致其人不仅得到了大批贫民追随,还引起了当时时任齐国君王的‘齐景公姜杵臼’的注意。 </p>
可惜,其人因为缺少实践,所有的治国方法都是只存在于理想状态的泛泛之谈,缺少实际操作方式,在被聘任为齐国客卿后没多久,就在一次诏对中被齐景公问的漏了底。 </p>
再加上其人年少清贫,养成了贪奢的性格,在被齐景公礼遇并厚待时,不仅夜夜笙歌,还曰曰豪宴,最后竟导致三月不知肉味,一心只顾享乐。 </p>
所以本性暴露的他很快就被齐景公摒弃,仓皇逃离齐国回归鲁国。 </p>
而在逃回鲁国后,其人并不甘心就此沉沦,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反思,最终收拾心性,开始携带他身边大批追随者周游列国,试图以苦修磨炼自身的方法一边修身养性,一边效百里奚、管仲故事访问列国地里人情,找机会重新步入政坛,施展心中抱负。 </p>
可惜,他性格上的缺点虽然被他磨平,但他的主张太过空洞乏味,别说在那个法理不存的战乱年代,就是在之后大一统的和平朝代,也存在很大的实际操作缺陷。 </p>
就像空有好看花纹却没有剑刃在内的空剑鞘一样,他的学说只能用来统治人的思维,维持不了社会的真正稳定,尤其是处于纷争中的乱世。 </p>
说白了,他的学说更适合当学术教派来研究学问,不适合当治国理念。 </p>
所以,虽然其人一生致力于仕途,但终其一生也没有被当时的各国国君所接纳。 </p>
只是在其死后,被其身边的追随者们当做人生信仰,将他平时的一些研究与言论记载成册,以这种方式流传了下来。 </p>
一直到战国一统、秦国覆灭,意识到武力治国行不通的汉朝第七帝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才在一个学着他当初起势时的方式,在家隔着门帘教书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人引导下,被汉武帝刘彻引用为国策,试图用其所阐述的‘仁义理信’来束缚当时的汉朝子民,从思维上掐灭底层人的反抗思维。 </p>
可惜,人性本贪,在触及到切身利益的情况下,任何的说教法典都是虚有其表的纸老虎。 </p>
再加上他的主张本身就缺少实际支撑,又被后世一些故意迎合上位的既得利益者恶意篡改。 </p>
导致传至后世明清时,其本人原先的教义已经面目全非,成了一些当朝表里不一的既得利益者拿来标榜自己,粉饰太平的空谈,不仅让华夏文明裹足不前,还险些让后世华夏人被外族灭种。 </p>
所以,后世有人将其定义为:历史的圣人,华夏的罪人——老夫子孔丘。 </p>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君子六御,唯独缺德。” </p>
… </p>
【第六位: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战场规则的男人——东方兵家始祖,兵家至圣:孙武。】 </p>
孙武本为陈国公子‘陈完’之后,其祖‘陈完’因内乱避祸于齐国,传至其祖父‘田书’这一代时,田书为齐国伐‘莒’有功,被齐国赐姓孙。 </p>
公元前532年,齐国内乱,孙武效其祖‘陈完’故事,避乱南下逃到吴国。 </p>
吴王阖闾即位后,其人经从楚国叛逃而来的挚友伍子胥举荐,以兵法十三篇为代价成为吴国的将军。 </p>
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采用其人‘伐交’战略,策动桐国叛楚。 </p>
而后又用‘将计就计’之计,以‘替楚伐桐’为由突袭楚国驻扎的豫章,一举活捉楚国驻守在巢城的守巢大夫‘公子繁’。 </p>
并以‘就食于敌’之计乘胜追击,一举攻入楚都‘郢城’,助其好友伍子胥达成灭楚夙愿的同时,也助吴国这个化外之国一举登顶春秋小霸王之位。 </p>
因其从战略、战术、后勤、经济、人心等各方面完美诠释了战争的严肃与残酷。 </p>
导致后世华夏人一改对战争的认知,摒弃了商周时期贵族式战场风格,故而其人被后世人尊称为:东方兵家始祖,兵家至圣——孙武。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