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152章 《亚洲雄风》
李斯年和沈从文两人的讨论刚刚结束,徐智摩就出现在了编辑室的门口。 他是来找李斯年一起吃午饭,然后再一同去参加新诗沙龙活动的。 徐智摩最近对于组织沙龙活动十分热衷,最近两个月,他负责组织的几次主题诗歌活动连连成功,沙龙活动的参与者也日渐增多。 最近一次沙龙活动,参与人数已经达到了五六十人。 除了最初的六位核心成员——胡适之、李斯年、徐智摩、陈西滢、饶孟侃和朱湘之外,又陆续有孙大雨(字子潜)、杨世恩(字子惠)、俞平伯、伍中豪等新成员加入。更令人欣喜的是,沙龙还吸引了林徽因、李雅琳、冯沅君、凌叔华等杰出的女性成员。 此外,众多北京高校的文艺青年,在看过《诗镌周刊》上面发表的新诗之后,也慕名而来。 这一盛况直观地反映在《诗镌周刊》所收到的投稿数量急剧攀升上,其中不乏质量上乘的诗歌作品。 虽然《诗镌周刊》目前才发行至,只能容纳不超过十首新诗和一些读者的阅读体会。 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读者投稿,现有的版面显然已经捉襟见肘,难以满足需求。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诗沙龙的活跃和《诗镌周刊》的受欢迎程度。 午饭后,李斯年带着沈从文和徐智摩三人行色匆匆地赶回了北大红楼。新诗沙龙活动的举办地点还是在红楼二层的“》与《孤雁》两首诗作,成功吸引了新诗爱好者们的广泛探讨之后,《诗镌周刊》在徐智摩精心的编辑之下,几乎每期都能推出备受瞩目的爆款作品。 上一期的焦点集中在两首诗上:一首是朱湘的《葬我》,另一首则是李斯年的新作《亚洲雄风》。 朱湘的《葬我》以其浪漫而唯美的笔触、深刻的主题思考以及对生命终极归宿的渴望,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而李斯年的《亚洲雄风》则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振奋人心的语言,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彰显了自信与自强的信念,以及对灿烂未来的美好憧憬。 正因如此,这两首诗自然成为了大家热议的中心,更巧的是,两位年轻的作者也都在坐。 徐智摩顺水推舟,邀请两位诗人现场朗诵自己的作品,供众人品鉴。 今日的与会者多是新诗创作的实践者,他们对新诗均抱有独到的见解。 新诗创作刚刚兴起不过数年,每一首杰出的新诗作品都会受到诗歌爱好者们的热烈追捧和细心揣摩。因此,对这两首诗的讨论十分热烈。 特别是李斯年的《亚洲雄风》这首诗,大气磅礴,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亚洲的壮丽景观和人民的奋斗精神,在近期《诗镌周刊》所刊登的作品中独树一帜,质量无出其右者。 可以说这一首诗就将李斯年在华夏诗坛的地位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众人的期待中,李斯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诵了自己的诗作: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 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 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 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 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 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 我们亚洲,江山多俊秀。 我们亚洲,物产也富有。 我们亚洲,人民最勤劳。 我们亚洲,健儿更风流。 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 ……” 李斯年的朗读之声一落,现场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讨论赞美之声此起彼伏。 “理论派”诗人陈西滢对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赞不绝口:“诗中多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巧妙地将人的情感和气质赋予自然景物,生动地描绘了亚洲独特的地理与自然风貌。这些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层次,使其形象更为鲜活。” 伍中豪则从主题角度给予高度评价:“此诗意蕴深远,聚焦于亚洲的崛起与力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动员力,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徐智摩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首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使得整首诗歌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