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剑气长第187章 不服?打我?
红红的一句玩笑话揭露了一部分真相。 大夏书院是专门前来访学的,两国关系以前不好,现在有所缓和,但几百年的仇恨怎么可能烟消云散。自然言之墙上关于大夏书院或者大夏国有不少不那么好听的言论。 而言之墙是黄沙书院广开言路为书院先生、学子开辟的一条道路,不可能因为大夏书院访学一事暂停言论,更不可能要求书院之人不准在上面说大夏书院或者大夏国的坏话,背离了设立的初衷。 但也不好让大夏书院来访之人看到那些言论。 如此一来,只有尽量让大夏书院之人不知道此墙比较好了。这一点相对好办到多了。 黄沙书院言之墙所在地方在书院深处一点的地方,不算偏僻,黄沙书院内的人经常来这。大夏书院来访安排所住之处与这还是有些距离,一般也没人往这边走,只是不知这安排的住所,是不是黄沙书院精心挑选的呢。 一片宽广的白色石板铺就的平台,中心之地立着一堵圆形的高墙,高约一丈,一周下来约有三十丈,高墙东西方向各有一道口子,以供人进入内墙,看来内外皆可供人畅谈。 现在还早,前来言之墙的人不多,司维带着云远红红直接就去看那篇《伐司维檄文》。 伪黄沙学子司者也,才学虽卓,德实亏矣。昔拜名师门下,曾以驻足夜读,洎乎此哉,背弃师门,外结他之党羽,内乱我之庭内 “怎么样?是有点意思吧。” “是不错,直入主题,毫无铺陈之序,看来对你意见可不小。” “这看着没意思,我最讨厌写这些了。来,我们看看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 云远也是。 墙上大多是谈诗论文,最近因他们来访,确实也有一些针对他们的言语。 但也不全是,有些带有敌意的言论下面还是有一些理志之士认识分析当前两国关系,认为还是互通有无更有利于百姓民生,没有必要再起战乱。当初也有偏激之人直言持以上说法之人,是不是大夏的谍子,包含祸心。 好在这些言论一般都未曾留下真实姓名,否则的话,还真可能闹得不可开交。 里面还有一些也引起了云远红红的注意,两人都是现在黄沙书院的风云人物,想不引人关注都不行,关于红红的呢,批评敌视的不少,还有一些谩骂之词。 关于云远的则相反,虽为不同书院,但多为赞美之言,直言有希望打败岩堇取得赞赏有加,不少人都对文章里的概论进行了细论,写了写自己的想法。 朝廷要是有人来看了,就会发现其中不少建议确有可取之处,当做施政之举也无不可。 其实关于这面言之墙,黄沙国朝廷是有人专门来收集整理其中言论的,经过朝廷官员细研,如确有可行之法的,也会纳入朝政商议。 这也是为什么这面言之墙在黄沙书院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上面提出卓见之人一般都会署上自己姓名,以此展示自己才华,曾经也确有人因为在此墙上的治国之言被朝廷看重,才从书院出师就被进行委以重任。 所以不少有志于入朝一展宏图之人,时常来此。 这也不失为朝廷纳言的良方之一,在书院里的读书人可有不少是治世良医。 看完以后,云远红红感觉访学是真有意义的。来之前还想着,无论是读书还是修武,黄沙书院好久好久都赶不上大夏书院了,还有必要来黄沙书院访学吗?能学到什么?不是应该由黄沙书院来大夏访学才对吗? 见了这面言这墙,云远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圣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墙上不止有对于文章的解读,还有关于武学的体会,一些书院公开的武学之道,也有人在上面留下了修炼感想,帮助后人少走弯路。 大致看完以后,总体来说,云远、红红对此做法还是认同的。 走前红红停了下来,借用了云远的笔与纸,挥毫泼墨写了几个大字,贴在了关于讨论自己的那几篇文章之处,然后得意地转身而去。 上面只写了四个大字,格外惹人注目! 不服?打我! 右下角还留下了“江星亲笔”几个字。 红红出了这一口气,可也因此又引起了一阵口诛笔伐,后面一段时间红红时时去看,越看越开心,就喜欢看那些人气急败坏可又奈何不了自己的样子。 除了在这言之墙上批判自己,还能做什么?同境前来挑战?不是自寻死路吗!高境界的前来找麻烦?黄沙书院还丢不起这人。 当天两人就把此事说给了东方听,大夏书院与黄沙书院相互之间斗了好多年,不过东方也是题目与排名,每轮比试都按名次自上而下排列。 目前第一名呼声最高的还是吴自有,第二是声名突起的云安。两人一人是第一轮文试第一,另一人是第二轮文试第一。 总体而言还是吴自有声名更旺,一来两人分别得了一次第一,可第一轮比试吴自有第一,可云安名次只能说尚可,第二轮比试云安第一,可吴自有可是实打实第二。 二来这可是黄沙书院之内,黄沙书院的学子难道会认为外来书院之人能打败自家书院天才夺得第一? 就算有这个实力,也不会有很多人公开承认自己书院弱了对方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