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吞鸿第381章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自传)四
游子在外游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意境的事情。</p>
游学在外,你需要一个人吃、一个人住、一个人生活,一个人解决所有的吃喝拉撒,还要一个人面对种种危险和无尽孤独。</p>
这当然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人吃,你学会了起炊做饭;一个人住在荒郊野岭,你战胜了恐惧;一个人生活,你看清了人间百态;一个人面对的危险和孤独,将会成为你立业功成的宝贵经验。</p>
而我,在公元344年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一直经历着。</p>
去年,我一人一马,还有暗处的那位死士午,悄悄咪咪地走遍了彰武、走遍了辽西,最后,仍是一人一马,终于停在了赤松辽西的界碑边儿上。</p>
我坐在界碑旁,拿出了一粒养元辟谷丹,草草充饥。</p>
遥望天际,夏暖风熟。</p>
夏日风熏气暖时,万籁静默人正痴。</p>
问君归期尚需迟,踏遍山川方可知。</p>
</p>
哈哈!我本以为此番寂寞独行,平田军的奏书会像雪花片子一般催我回去,或者江家的战鼓汇在凌源山脉吹响把我迫回,哪知,这帮人居然连个屁都没放出来,任由我一个人在外面自在逍遥。</p>
看来,去年的天下,很安静啊!</p>
仔细一想,去年的安静,不无道理。</p>
当今天子在等着以静制动,在等着天下世族继续在他的阳谋下分崩离析,在等着江氏一族忙中出错,急中生乱。</p>
就曲州形势而言,并不算十分明朗,作为‘势利小人’,去年的天下百族,他们在观望、在盘恒、在算计,在想究竟要站在那一方才可掠取大利,在想到底要追随谁才能永远把根扎下去。</p>
其实,在我看来,但凡是个聪明人,‘怎样永远扎根’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赤裸裸摆在眼前的。</p>
永远扎根的途径,目前只有一个,追随天子!</p>
只不过,走这条路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便是这些世族们要交出田地、私兵,安心做天子帐下的良民和温顺的走狗,这无异于折断了他们的脊梁,让他们失去了作威作福的紫门,所以,他们才会反复衡量、反复思索,犹豫不止。</p>
哎!归根究底,都是贪欲惹的祸啊!</p>
正与方谷赵氏对峙一线的江氏一族,多次强攻真定城无果,我又在薄州游历,寻我复仇无门,除了咬着牙挺下去,已经没有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此时,父亲却抱着我窝在破庐内,拿出了一个热气腾腾的蛮头,中间夹了个鸡蛋,小块儿小块儿地喂我,美其名曰‘大鱼大肉吃惯了,倒不如来一些农家伙食’。</p>
那天,父亲婉拒了所有邻居的盛情邀请,抱着我在不挡风、不挡雪的破庐中守岁。</p>
在我与父亲头两年艰难困苦的日子里,父亲在过年的那天,从没有走出子归学堂。</p>
长大以后,我也曾问过父亲‘为何在往日都接受了救济,但在新年那天却拒绝了’,父亲很坦然地对我说,“平日里接受施舍,是为了生活。新春守岁,是礼数!”</p>
后来我书读得多了,便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虽穷,业虽小,志不能短!</p>
当然,有些人,书读的再多,见过的风景再多,也没有悟出几分道理,这抚余城中的那位郡守大人,便是其中之一。</p>
因为是独自出游,又是乔装打扮,扶余城的卫兵并没有认出我来,我悠哉悠哉地进了城,在扶余城中四处闲逛。</p>
有了太白河,今日之扶余,已经远非昨日之扶余。</p>
城中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脸上都洋溢着欢乐。</p>
街上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再没有了往日的焦急和忧愁,小姑娘们端盆远去,想着用太白山引下来的太白河水好生洗漱一番,小伙子们生龙活虎,一个个拎锄抗镐,说笑着出城而去,原本零零散散的商铺,随着落叶归根的人儿,也排成了排、连成了线,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早已经抢占了扶余城的‘战场’。</p>
我边走边看,同我擦肩而过的一位壮汉,正与同伴大声畅聊,只听他言道,“若不是夏圣人为我等开了这夏白河,恐怕兄弟我也南下辽西郡去谋生喽!这下可妥了,不用出远门儿,就能养活老婆孩子。”</p>
旁边人点头称是,几人的脸上,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p>
我低头深思,夏白夏白,夏晴与太白,赤松人居然把太白河改了名字,叫成了夏白河,哈哈哈!</p>
我继续行走,来到中心广场,不经意抬头眺望,但见不远处的广场上,立着一尊石像,所塑造之人即非孔孟,也非庄老,更非君王,赫然是我那大头翩翩的夏老大!</p>
雕塑雕像之人,肯定下了一番功夫,就连夏老大佩戴的白玉五铢,都刻画的栩栩如生。</p>
我看着看着,眼睛忽然红了。</p>
我的夏老大哦!当年你的恩情,今日落地生根,赤松人今后要记你千年万年呢!</p>
与其追求通玄永生不灭,不如但行好事留名人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