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吞鸿第358章 陆起方寸平地惊雷(上)
江瑞生口中提到的偃山山脉,百年前又名燕山山脉。</p>
说起“偃山”的由来,那可是一段趣事。</p>
时光追溯到百年前,当时曹魏、东吴、南蛮相继被蜀汉攻灭,三国一统,天下初定,为了恢复国力、减少杀戮,孝仁帝刘禅与一干忠臣商议后,仍许雄踞北方的公孙渊继位燕王,哦,公孙渊就是上文提到的彰武郡公孙乔木的老祖宗。</p>
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公孙氏做大,丞相诸葛亮还是派遣武亭侯邓芝作为天子说客,前往帝国东北,要求公孙渊缩减封地,并适当交出辖区郡县的官员任免权。</p>
那个时候,汉庭中央才济济,姜维、邓艾、陆抗、文鸯、毋丘俭、魏延、杜预等一干武将不仅皆为上境武夫,且个个熟读兵法、能征善战、所向披靡,大势所趋之下,公孙渊纵然心中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得奉诏献出凌源山脉以南的土地,老老实实窝在帝国东北做他的看门狗。</p>
公孙家族的这件事情,无意间带出了另外一件事情。</p>
当时,孝仁帝刘禅地受封偃王,两面都不耽误啦。</p>
做完了这件事,孝仁帝刘禅认为成功地处理了自己的身后之事,便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p>
百年之后、身已入土的孝仁帝刘禅怎会想到,当年大肆分封刘姓子嗣,直接导致了他这几个儿子不服刘谌、拥兵自重,成为四十多年前诸王叛乱导致内忧外患、大汉濒临灭国的导火索。当然,这都是本章的题外话、书中事了!</p>
书归正传,整个偃山山脉山势陡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缓南陡,沟谷狭窄,地表破碎,荆棘丛生,雨裂冲沟众多。</p>
偃山山脉横贯在丰毅县、都源县北,顶在凌源县西南,在薄州、牧州没有纳入大汉版图前,偃山山脉是东北和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分寸不可失也。</p>
所以,天下每有动荡,偃山山脉必掀起腥风血雨,日积月累,埋葬了数以万计、以十万计算,乃至百万计的汉家忠魂。</p>
汉历343年,七月十五,在这里安睡百年的烈士英魂,再次被隆隆战鼓之声叨扰,刘懿和江瑞生会师偃山山脉的一个名为伏灵山处,准备大开杀戒。</p>
凌源刘氏家族内部的恩仇宿怨,今日,必将要有个了结。</p>
</p>
这一日,天暖阳盛,隶属偃山的伏灵山下,平田军率先出场,只见周抚一马当先,扛刀衔草横在阵前,一副桀骜不驯模样。他率领本部八百骑兵,一字马列阵在前,八百骑兵个个手持长矛,背挎环首刀,札甲铁盔加身,视死如归。</p>
先锋之后,柴荣领中军一千人拱卫刘懿,李二牛分布鼓角,率三百监军压阵,在柴荣的调教下,整个中军军容严整,中规中矩。</p>
柴岭、张虘、桑祗三人各领兵马四百,以做后军、左军、右军,这些士兵均为步卒,统一执圆盾、拿环首刀、背弓弩,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拼杀。</p>
整支平田军分布散落又不失严整,三千人马往那一站,肃杀的气氛自然随来,隐约中,已经有了精兵良将的势头。</p>
刘懿玉树临风,少年坐马观天,握着缰绳的手,已经渗出了汗,喉咙也干渴的要命,他深知将军之心便是士卒之心,所以,刘懿强忍着故作微笑,没有显得特别紧张,但若凑近,可见他额头淡淡的水珠,顺着鬓角不自觉地流了下来。</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