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第340章 新政
朱翊钧听着点了点头。</p>
成化、弘治以后大明朝的私办书院逐渐兴复。</p>
一直延续到了嘉靖十六年世宗皇帝陛下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p>
嘉靖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重申禁毁书院。</p>
到嘉靖末年,情况却发生了改变,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当时的世宗皇帝已经不愿意在管这个事情了,便由了徐阶去办,书院得以恢复。</p>
而此时,张居正在改革之前,便想着先尽毁全国的书院。</p>
私人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就五花八门了,他们学的可不是考试的本领,他们学的是思想,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抨击时政,聚众闹事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毕业课程……后世的东林书院,便是典范。</p>
在历史上,大明朝最后一次禁止私办学院的政令,是张居正出的,而在他死后,这条政令也被再次废除,到了崇祯年间,民间竟有了三千多家私人学院……东林书院是佼佼者,虽然,魏忠贤也已东林邪党乱政之由,对私人学院进行特殊关照,可还是没有动摇他们的根基。</p>
而张居正的历史名声极为不好,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条得罪全天下读书人的政令。</p>
“海爱卿,你举得如何?”</p>
“陛下,首辅大人所言极是,地方私学确该整治,如此方能使学子心思纯正,一心向学。”说实在的,海瑞早就看那些天天夸夸其谈的书生不爽了,虽然,他当年也是如此……</p>
朱翊钧听后,微微点头:“嗯,张爱卿此条,倒也有理,继续说下去。”</p>
张居正接着道:“陛下,这第二条便是废除丁税之举,不征人头税,只征田亩税……丁税征收至今,弊端尽显。贫者丁多却力薄,赋税重压,苦不堪言;富者或可隐匿丁口,逃避税赋,致国帑有亏。长此以往,民力渐疲,国势亦受其累。故而臣等决议废除丁税,轻徭薄赋于百姓,使其能安心农事,勤勉营生,如此国家根基方能稳固啊。”</p>
</p>
“废除丁税,那国用何来?田亩之中,很多都是朝廷减免的。”此时的朱翊钧倒像是一个捧哏的。</p>
张居正赶忙回道:“陛下勿忧,臣等后续变革,自会充盈国帑。且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农事兴盛,日后税赋之源亦会更广。”</p>
“继续……”</p>
“陛下,这第三条关乎科举士绅官员土地减免及徭役之规……”</p>
听到这里,乾清宫的众人也都是心头一紧,终于到正题了。</p>
“科举乃选贤举能之途,往昔对士绅官员所予土地赋税减免及徭役优免,如今时移世易,旧规弊端渐显……新政今定三品以上官员,可减免一百亩地至二百亩地赋税之例施行,且家中可有两人或三人得免徭役……”</p>
“三品以下官员,则当与民同例,依律缴纳税赋,共担社稷之责,,收他们银子是其次的,最主要吗,还是为了激励官员勤勉奉公……”</p>
朱翊钧微微点头:“此规倒也公平合理,可使朝堂上下各安其位。”</p>
一棍子全部打死,根本不可能。</p>
改革,需要的还是上层建筑的稳固,让三品以上的官员有空子钻,在改革之初,不是坏事。</p>
水至清则无鱼,不管谁做天下,都是一样的道理……</p>
这个是在改革之初,无奈之举,可等到真正的推行成功,守住成果后,在慢慢的去改善。</p>
大明朝的官员们太聪明了,不管怎么样的规矩,他们都能找到漏洞。</p>
为了不让现有制度淘汰,所有的政策都要十年一小变,二十年一大改……</p>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