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万象更新(2/2)

作者:杨氏良家子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四十三章万象更新

也就是说,这位火车先驱,从十八岁目不识丁,到三十六岁设计建造首条蒸汽火车轨道,只学习了十多年的时间。

这寥寥几句话,其中蕴含了太多的内容。

首先,蒸汽动力火车的发明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不然也不会被一位直到十八岁还目不识丁的矿工创造出来。

其次,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森,发明的只是第一条蒸汽动力火车。

那么在以蒸汽为动力之前,火车的驱动力是什么?

答案很明显,只能是畜力。

这方面大清给了太经典的反面教材,清庭以“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诸夏自产的第一台火车头也充满了坎坷。当时缺乏原料,设备简陋,机车车架是用煤矿旧井架的槽铁制作,锅炉用废旧起重机上的锅炉改制,而车轮则是用生铁制成。时速仅有三十公里,运输能力百余吨。

不要瞧不起这个时速三十公里,这就是六十华里,七十二点一七五汉里。

这意味着火车行进一小时的距离,等于当世最精锐禁军行军一整天的旅程。当初高顺、张辽率领左武卫、右骁卫两支禁军骡马化疾行军奔袭刘备,从清晨到日暮,也只有百余里。战前,无论高顺、张辽都非常担心禁军疾行军一天,还能否击溃刘备大军。

但有了最初、最原始的火车,一小时就能走骡马化军队一天的路程。这孟朝疆域,将会立即变得稳如泰山。

以科学院与长安学宫的技术水平,怎么也不至于连矿井里架设井架的槽铁与生铁都制作不出来。

孟朝万象更新,阳春三月,在关中大地上终于出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风景。

一条崭新、比直的轨道,从长安城西侧三门中位于中间的金光门外,一直铺设到了渭水河畔的长安学宫。

比直一词,说明了这条轨道的路线情况。真的就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为了减少技术难度,验证项目的可行性。官府极度配合科学院轨道项目的建设,一路逢山搬山,遇水搭桥。无论是树林湖泊、还是良田民居,只要在这条直线上。全部被官府以强大的物力人力,彻底从地图上抹去。

丘陵矮山被工匠、力士用人挑肩扛,一斗一斗的将泥石搬走。居住的百姓被尽皆迁走,推平房屋。湖泊、水沟、陷坑、树林等一切都被推平。

然后在这绝对平坦的路面上,一条长达九里十三丈两尺三寸的比直铁轨连接了长安学宫与长安城两端。

包括张瑞在内,数十位军中大将高官,站在金光门外的火车站台上,目光期待的望着遥远西方。

不要奇怪,为什么火车明明在经济方面意义更重大,却是一群军中大将对此更关注。

最初级的铁轨运力小,造价昂贵,又保养困难。

能用得起的,一定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这些不计成本,只求效果的军中将校。

若一列火车皮能输送三百名士卒抵达边疆,那么只要十列火车,就能送三千精锐禁军抵达战场。

三千精锐禁军,已经足以改变一场小型战事的完全走向。

至于大型战争,这就无需担心了。出动二十万大军的灭国之战,从来不是争分夺秒。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不论铁轨还是行军集结,都能顺利抵达战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