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日暮有人家第132章 草窝子和羊腿
何济源说两人能学会未雨绸缪,善莫大焉。 “你也别挑开,当初烧柴也没说不愿意。”倩倩不乐意。 “哪里不愿意了?我已好久没被烟熏了。”何济源俏皮地说。 惹得另外两人大笑。 但转眼何济源又正色道:“不寅吃卯粮是家母的一贯做法,我家里的谷子别说吃一年,两年都吃不完。” “嗯,所以有个大谷仓。” “何止是大谷仓,”张翠屏补充,“装酱糟的缸都有三个,醋缸有两个,酸咸坛子好几个,谷仓里的腊鱼腊肉不下百斤,干菜干货什么的也有几大缸屋。我在家时邻居借个酱醋都是直接从缸里舀的。” “这么一讲,我倒是想起以前吃的酱肉了,好久没吃了,怪想念的。”何济源故意咂吧下嘴。 “你看这个人,又顺杆子爬了。”倩倩对张翠屏笑道,“晓得我们做了酱肉呢。不过可不是牛肉的,这肉可不敢明卖。”后面是对着何济源说的。 “晓得晓得,去做吧,我请了张同学明日来喝午酒。” 天气冷,双喜给孩子做了个草窝子,用于冬天取暖御寒。 这种草窝子三尺余高,直径二尺左右,用捶软的齐把稻草一圈一圈地扎成上小下大的圆筒形。 底部,双喜热了几壶酒,倩倩编好了两双苘麻鞋垫还没完,喧喧嚷嚷地。 张翠屏在绣之前染的石榴红绢料,准备做马面裙子。 倩倩觉得红裙子就是好看,特别是纻丝的,亮亮的,柔柔的,配上盘的羊皮金,光华炫然。 她也偷偷托何济源买了点羊皮金线,却不敢光明正大地用在红裙子上,只敢用在箍子包头和香囊上。 中午喝了点酒,炭燃得好,她有些犯困,跟张翠屏说了声,陪着女儿午睡去了。 何济源的同学有带了肉的、鸡的,还有个送了一腿羊肉来,正好进补祛寒。 倩倩不太会做山羊肉,主要这东西稀罕,就算在何家吃得都少。 何家养的山羊是在春夏时刮绒打线用的,几只羊绒毛少,织不成布,打成的绒线大多是编帽子。 就算新增了小羊,不是极大日子黄氏都不舍杀。连王嬷嬷也是不善于煮羊肉的。 只是一块羊肉放在自己面前,不想办法做好吃就是浪费。 倩倩苦恼,求助于何济源、张翠屏和张嬷嬷。 何济源一脸无奈,君子远庖厨,他只会吃,问做法简直是问道于盲。 张翠屏呢,虽然也吃过,没做过呀,用她的话说喝的羊汤也是膻的。 张嬷嬷呢,也不会,倒是提供了个法子,就是料有点难配,而且这法子还是她打听来的,具体效果如何也不知。 一屋子人对着那腿羊肉大眼瞪小眼。 最后何济源拍板,羊肉而已还能难倒人?想怎么做便怎么做。 于是倩倩便去备张嬷嬷说的那些料,什么豆蒄、砂仁、草果、桂皮、胡椒、花椒、八角、山柰。 最后几种易得,花椒自己就种有,八角茴香从老家带了些来,桂皮来自广西,量大价也不高,胡椒呢虽然是舶来物,在市场上也能买到。 就是豆蒄、砂仁、草果这些来自更南方的调料,贵得很。 倩倩叫双喜各买了半钱重的,竟然一共花了六文,都可以买半斤猪肉了。 先砍一半下来做两种味的,剩下的一半用盐搓了后挂起来熏。 将肉斩成小块,水中放姜片和香料过水,再在热锅里放点茶油翻炒,将水分炒干,放糁子酒提味去膻。 加入泡发好的黄豆,加酱油和水、香料一起炖,最后收干汤汁,起锅。 另外一些过水肉则稍炒后加入萝卜炖。 一肉二吃,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炖黄豆的好吃,炖萝卜的汤甜,两种膻味都不显。 这也算是增加了一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