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铁船动枯行海上;君子国买米议价(1/1)

作者:即墨若谷

修魔有道第770章 铁船动枯行海上;君子国买米议价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诞生总是既好奇又防备的。 这不,知道今日大船将行,无数围观百姓聚在海边,都在翘首以盼,想看这艘大铁船是否真能动起来。 大船之上,庄难总算从旗杆上下来。 见到夜明就和见到亲人一样。 “善缘兄,幸好你在这里啊,不然我想出海还不知要面对多大的困难。” “无灾兄怎么会到这里来?” “还不是之前存中兄所言让我心痒难耐,想要证实一下他所言真假。 听说这边有牢固的大铁船,就想来碰碰运气,现在看来,运气还算不错。” 庄难说着,已经拿出纸笔,记录这大铁船的状况。 杜世舟笑道: “既然是善缘兄的好友,也就是我的好友,无灾兄若想同行,毫无问题。” “如此那就多谢了!” 庄难感谢一句,在纸上记下“铁船之主颇有君子之风”之语。 杜世舟安排众“水手”各就各位之后,对海中蓝皮鱼人打了个手势。 这蓝皮鱼人,乃是当初被他所救的鲛人族,名为残铁。 这几年时间,残铁已经学会人族语言,见杜世舟手势,用粗犷的声音喊道: “做好了,准备行船!” 说着,拉动绑在身上的纤绳,将巨大铁船拉动。 围观众人见此,都是惊呼出声。 眼见巨大铁船离开港口,众人都是目不转睛看去。 这庞然巨物离开港口,并未出现颠簸或是下沉之事,在海面稳稳行进着。 在其巨大的船身之下,海中浪潮显得十分可笑,根本不可能撼动大船分毫。 随着大船远去,岸边众人还有些感觉不可置信。 这般巨大的铁块,居然真的能在海上走,当真是如梦幻一般。 大船之上,杜世舟不知众人所想,看着拉船在海上航行的残铁,有些皱眉。 见他表情,夜明笑问道: “怎么,还有不满之处?” 杜世舟点点头: “我是在想,是否有办法能够让大船既不用风力,也不用人力,更不用随波逐流就能自己走呢?” “不用这些,船如何能自己走?” 以夜明的见识,也不知还有什么可以替代的。 杜世舟思考一会儿之后,摇头道: “暂时没想到,日后再钻研此事吧!” 一旁的向导罗远途指着一个方向道: “我们此行出海,是奉元大人之命,彻底建立与海上诸国的贸易往来。 最好能将诸国特产都带回去,眼下,认为他们是真正践行君子之道的国度。 在品德方面,中原也比之不过。 也是因此,中原向来是罩着君子国的。 但凡君子国有点事儿,谁欺负了他们,被中原知道了,那你就洗干净脖子等死吧! 也是因此,君子国一直都像是海外诸国中的另类,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随着大船靠近君子国,可见此国码头处有许多小船。 和众人所乘大船相比,这些小船当真是小的可怜。 船虽小,那些驾船之人却都是对自己的船十分爱惜。 即便见到这突然到访的庞然巨物,也都是处变不惊,更不曾露出恐惧或是羡慕的神情。 只是将自己的小船划到一边,为大船让出位置来。 见这些人如此不慌不忙的有序礼让,庄难不由道: “这君子国之人,当真有君子之风。” 罗远途笑道:“此国乃是中原无数文人墨客所向往之地,此地之人,皆是好让不争之真君子,绝非世上诸多伪君子可比。 稍后入内采买物资时,诸位千万要客气,记得适时加价,千万莫要让对方亏了。” 听到这话,夜明笑道: “让我们买东西的加价,罗兄此言却是有些不合常理。” “此言在外说自然不合常理,但在君子国说,却是符合常理的。” 罗远途说着,有些故作神秘道, “稍后诸位入其国内,自然便知缘由。” 海外诸国普遍都不算大,譬如眼前的君子国,说是一国,就是一座城。 船停靠码头,夜明四人带着一队“水手”下船。 到君子国是可以完全放心的,不必携带刀兵之类。 从码头到城门口并不远,没多久就走到城外。 抬眼看去,却见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 罗远途介绍道: “君子国以善为治国之宝,此地宰相,谦恭,脱尽仕途习气,可亲可敬。此地百姓互谦互让,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 此国之人,不喜金银珍玩等世俗之物,视之如祸国邪物。 其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 看着那“惟善为宝”四字,夜明笑道: “此等行径,确实高尚。” 罗远途笑着带领几人入城。 进入君子国无需任何盘问,城门口值守的卫士也不是盘查他人的,而是询问进城之人可有难处。 若有难处,则会帮助解决。 杜世舟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城门守卫,感觉颇为稀奇。 庄难则是已经拿着纸笔开始记录眼下见闻。 几人进入城中,所见之道路屋舍,排列井然有序,来往行人皆从右而行,无有逾矩者。 男女老少,执礼甚恭,相互见面招呼,都颇具君子风度。 只是,现实与想象到底是有所差别的。 这君子国之内,虽然处处体现出君子之风,但也与繁华二字背道而驰。 所见屋舍,多是草庐窝棚,屋内床榻也是干硬陈旧。 街上行人衣物虽然干净朴素,但却多有补丁,若非这些人都是气度不凡之人,恐会让人误以为来到乞丐之国。 再看周围商铺,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商铺。 大家都是君子,自然是不齿商人这种依靠倒卖货物牟利之辈的。 因此,君子国的商铺,全都是国主强行规定的经营处,没有任何一人主动做商人。 几人正自看着,寻找可以采买物资之所在呢,却闻听前方有争吵声。 庄难闻声,有些好奇道: “君子国中居然也会有争吵,不是说这里之人都是不争不抢的吗?” 罗远途对君子国情况几位了解,听到争吵声,笑道: “几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走近些,听听他们争吵的内容便知。” 几人闻言,都是有兴趣,凑近了听起来。 原来这是卖家与买家之间的争吵。 两人正因为一袋米的买卖而争论不休。 却听那卖米之人道: “说好的一袋米十七文,就是十七文,多一文我也是不收的。” 那买米之人却道: “你所说之钱,仅只米钱,这装米的袋子,种米的辛劳,运米的苦累可没算在内。 这些都算上,怎么也值二十三文。” “不行,种米、运米都是我分内之事,如何能作为涨价的理由。 那装米的袋子就当是送你的,也符合君子之道。 你无需多言,十七文便拿走吧!” “不可,我若十七文拿走这袋米,岂不是让你平白吃亏。 如此怎符合君子之道,你若诚心卖米,那就该收二十三文。” “米价本该十七文,就该是十七文,你若诚心想买,就给十七文便可,决不许多给!” “你说不许多给就不许多给? 我偏要多给!” “你若硬要加价,那我便不卖于你,直接送与你!” “你送我我岂会收,如此不义之事,吾不为也。” “加价卖米,此等不仁之事,吾亦不为也!” 这卖米的和买米的因此吵了起来。 周围有人见此,便提议让有名望的宿老来评判此事。 那宿老先是批评两人一顿之后,最后出言定下二十文的价格。 长者有言,两人都是不敢违背,总算停下争吵,完成交易。 见这场争吵落幕,夜明啧啧称奇道: “卖家压价,买家却要涨价,当真是千古奇闻。 君子国,名不虚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