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1)揭秘人体三部九候:深度解析其内在关系(1/1)

作者:澄明之路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第15章 (1)揭秘人体三部九候:深度解析其内在关系

黄帝对九候之道的领悟,无疑展现了他对中医博大精深的体系之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九候,作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诊(脉诊)之精髓,涉及到了人体脉象的细微变化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中医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九候的博大精深在于其能够通过脉象来洞察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从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这种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其次,黄帝希望将九候之道传于后世,深刻领会并铭记于心,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扬。而九候作为中医脉诊的核心内容,更应该被后人所熟知和掌握。 黄帝希望九候之道能与天道有始有终、与日月星辰周历天度的运转相应、与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相合。这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 黄帝问岐伯希望了解天地间最精微的道理,并使它合于人体的形体疏通气血,用它决断生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岐伯说:关于“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到九终,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三代表人。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数字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象征。其中,“一”常被视为最原始、最纯粹的阳数,代表着天、阳刚之气和宇宙的原始状态;“二”则象征着地、阴柔之质和万物的生长。而“三”作为“一”和“二”的结合,既包含了天的阳刚,又蕴含了地的阴柔,因此被用来代表人,体现了人在宇宙间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这种理解,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的整体性思考,也展现了他们追求和谐、平衡和统一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天地人合而为三,将天地人分别再分为三份,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相应。 首先我们来看“天地人和而为三”这一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被视为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宇宙运行的基础。这里的“三”并非简单的数字,而是象征着一种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接下来,将天、地、人分别再分为三份,实际上是对这个整体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这种划分方式,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分类和归纳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天、地、人的进一步细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至于“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相应”,这里的“九”和“九野”都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被视为最大的阳数,代表着极致和圆满。而“九野”则是指天空中的九个区域,它们与地上的九州相对应,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结构。将“三三为九”与“九野”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在强调天、地、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其实是对人体脉象更为细致的划分和描述。 所谓的“三部脉”,通常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这三部脉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上、中、下三焦,也即是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通过对这三部脉的诊察,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整体状况,以及上、中、下三焦的阴阳气血状况。 而“每部各有三候”,则是指寸、关、尺三部脉,每部都可以细分为浮、中、沉三候。通过分别诊察这三候的脉象,可以进一步了解病情的深浅、虚实、寒热等状况。 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的盈亏、阴阳的失衡等状况。因此,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等。 接下来,我们对三部九侯。进行详细的描述。黄帝问,什么叫做三部呢? 岐伯说”,三部”通常指的是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即头面、胸腹、下肢。每部各有“三候”,这里的“候”可以理解为观察或判断脉象的某个特定的方面和角度。 上部天:即两个额阳穴处动脉,这里指的是额头两侧的动脉搏动情况。在中医理论中,额头与“天”相应,代表着人体的阳气或精神活动。通过观察此处的动脉搏动,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阳气状况。 上部地: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这里指的是面颊部位靠近下颌角的动脉搏动。在中医理论中,“地”代表着人体的物质基础或阴液。通过观察面颊部位的动脉搏动,可以了解人体的阴液状况,进而判断人体的营养和水分是否充足。 上部人: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这里指的是耳朵前方靠近颞部的动脉搏动。在中医理论中,“人”代表着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通过观察耳前动脉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是否顺畅以及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对于穴位的所在之处我们可以找人体穴位图来寻找穴位的所在之处,之后灵枢中我们也会详细的去解读。对经络穴位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准备一本书和我所讲的相互去对照,去学习。 我们再继续说中医脉诊中的中部“天、地、人”三候,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中部天,即两手太阴气口经渠穴处的动脉。在中医理论中,手太阴肺经被认为是人体气的主要来源,而经渠穴则是该经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通过观察此处动脉的搏动情况,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人体气的运行状况,以及是否存在气虚或气滞等问题。 中部地,即两手阳明经合谷处的动脉。阳明经在中医理论中通常被认为是人体的“阳中之阳”,具有旺盛的阳气和生化作用。合谷穴则是阳明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通过观察此处动脉的搏动情况,医生可以了解人体阳气的盛衰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阳气不足或阳气过盛等问题。 中部人,即两手少阴经神门处的动脉。少阴经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涉及到人体的心肾功能,而神门穴则是少阴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通过观察此处动脉的搏动情况,医生可以了解人体心肾功能的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心肾不交、心悸失眠等问题。 下部天,即足厥阴经五里穴和太冲穴处的动脉。在中医理论中,足厥阴肝经被认为是“阴中之阳”,主疏泄和藏血。五里穴和太冲穴是这条经脉上的重要穴位,通过观察这两个穴位处动脉的搏动情况,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肝脏的疏泄功能和血液储存状况,以及是否存在肝气郁结、肝血不足等问题。当肝脏出现病变时,可能会表现为动脉搏动异常,如搏动减弱或消失,从而提示我们肝脏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 下部地,即足少阴经太溪穴的动脉。足少阴肾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先天之本”,主藏精和主水。太溪穴是这条经脉上的重要穴位,通过观察此处动脉的搏动情况,医生可以了解肾脏的藏精功能和水液代谢状况,以及是否存在肾精不足、水液代谢失调等问题。当肾脏出现病变时,可能会表现为动脉搏动异常,如搏动减弱或亢进,从而提示我们肾脏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 下部人,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的动脉。足太阴脾经在中医理论中主运化水谷精微,是“后天之本”。箕门穴是这条经脉上的穴位,通过观察此处动脉的搏动情况,医生可以了解脾脏的运化功能是否强健,以及是否存在脾虚运化无力等问题。当脾胃出现病变时,可能会表现为动脉搏动异常,如搏动减弱或紊乱,从而提示我们脾胃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六腑,但并非直接称之为“神脏”与“形脏”。五脏通常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与人的精神、情绪、气血等方面密切相关。而六腑则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液的代谢等生理功能。 “五脏衰败,神色就会枯萎”时,这实际上是在描述一种中医的病理现象。在中医看来,人体的五脏与外在的面部气色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脏的健康状况往往可以通过面部的色泽、光泽等反映出来。当五脏功能衰退,气血不足时,人的面部气色就会变得暗淡无光,甚至呈现枯萎的状态,这往往被视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中医的这种理论并不是绝对的,也不能作为判断病情的唯一标准。在现代医学中,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至于“这就是死亡的象征”,这一说法可能过于绝对。虽然五脏衰败确实可能预示着病情的严重性,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死亡的象征。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及时的治疗和调理,患者的病情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医的理论,既要重视其在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也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