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历史兴亡(一)(1/1)

作者:潭云

我要成为天下无敌第241章 历史兴亡(一)

想到这些,朱佑樘便对冷若霜道:“嫂嫂,听你这样说,唐朝的灭亡并不是用人不当,而是朝廷出现了财政问题是吗?” 冷若霜点了点头,“用人不当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现了财政问题,所以才会发生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朱佑樘又道:“那你跟我具体讲讲那段历史吧,我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好奇大唐之前那么强盛的一个王朝,怎么会突然就爆发安史之乱,怎么会突然就由盛转衰。怎么做到在巅峰时期如秋叶般迅速滑落,从此一蹶不振。” 冷若霜见他如此好学,也是甚是欣慰,便点了点头,答应了。 整理了一下思路,冷若霜道:“首先,这绝对不会简单的是因为李隆基越老越无耻,跟儿媳搞破鞋,重用奸臣杨国忠,也就是杨玉环他哥,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私人恩怨导致爆发安史之乱等等,这样的说法太廉价了,直接把王朝兴衰的原因归到了儿女情长和家长里短的各种琐事上,只要有点思考能力,就会觉得什么地方怪怪的。 当然了,李隆基重用奸臣也是唐朝衰落的一个原因,但是绝对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财政问题。 要了解唐朝是怎么由盛转衰的,肯定是要了解安史之乱,了解这场叛乱的前因后果。 关于安史之乱,史书上说是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朝廷。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节度使是个什么东西。 说到节度使,想必你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一句话:唐朝亡于节度使。 节度使最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刚出现的时候权力并没有大到离谱,类似一个“钦差”的职务。 皇帝想让地方上干点啥,可是又不信任地方官,于是找来一个心腹,当面跟他安排事宜,交代自己的目标和底线,随后心腹带着皇上的令牌前往地方把皇上的事情给办了。 节度使最早就是个皇帝找出来临时办事的。 这事看着稀松平常,其实折射出了整个华夏政治的一个顽疾,几千年都解决不了,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和地方不是一条心,经常中央想让地方做的事,地方上并不愿意做,就像你的顶头上司让你干的事你大部分时候不想干一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有办法糊弄的。 于是朝廷为了解决问题,就得不断向地方上派遣临时性的官员,去当地看着那些地头蛇,这些临时性官员后来就不走了,变成常驻官员后,屁股决定脑袋,心思又变了,朝廷又得重新派。 比如什么“州牧”,“刺史”,都是中央派到地方上看着地方官办事,后来常驻下来,临时官变成了常驻官,这些人变成地方官之后,又不听话了,中央又得重新派人过去看着。 这个节度使,也是这样,地方和中央不是一条心,总是阳奉阴违,让领导非常不爽,于是派了个自己人过去,压着地头蛇把自己的事解决了。 但是刚开始节度使是可以控制的,是皇帝自己把这个常规职务一点点搞成了没法控制的状态。 那为啥会作出这么离谱的操作呢?原因只有一个,缺钱。 我之前说过,华夏民族历朝历代的由盛转衰,几乎都是贫富差距过大导致财政的崩溃。此时的大唐也遇到了极大的财政危机。 大唐最重要的事,就是帝国要在北方边境以及西域跟蛮族作战,防止蛮族进来烧杀抢掠。而且要保证国内的治安,不然老百姓也不干活,都去抢劫了,到最后谁都没法好好过日子。 另外要修路搭桥,不然运输成本高到物资没法在境内流通。还要兴修水利,如果饮用水出了问题,没等蛮族进来,城市自己先崩溃了。而且还得有垃圾处理系统,唐朝首都长安就是大家把垃圾扔地下水里去,最后水源和土质都出了问题,从武则天开始总往洛阳跑。 此外,还需要维持一个官僚系统,维护大唐朝廷的统治。 这些都需要钱,每年都需要巨额的开支。 这些事短期收益往往不太好,需要国家来做,国家自己又不会赚钱,所以就需要对社会征税。关于征税,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既不能征太多,也不能征太少。 如果收得太多,大家生产做买卖的积极性就没了;如果收得太少,政府又没钱,没法修桥补路,也没法抵抗外敌,不好好打仗,到时候大家就可以向蛮族纳税了,不仅纳税,可能还得纳点别的,比如老婆闺女什么的。 唐朝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缺钱缺出来的。 唐朝一开始搞得叫“府兵制”,这是个啥东西呢?就是国家给农民分地,这些农民平时不用交租子,到了战时带着干粮去前线,属于一种“耕战体系”,“兵农合一”,军队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也不用花国家的钱,这样就可以省下一大笔的钱了。 花木兰那时候就是典型的府兵制,她家就是“兵户”,平时种国家的地,承担着战时要去给国家打仗的义务。 这种制度确实有它的优越性,所以在唐朝之前搞了两百年,优势特别大。但是越到后来越搞不下去了,主要是权贵门阀们膨胀太厉害,他们把地分得差不多了,军户们分不到土地,兵源越来越少。 朝廷知道这事,可是想改革又做不到,因为大臣们本身就是权贵门阀,怎么会动自己的利益?这种状态不是唐朝独有的,一直贯穿整个华夏历史,就连咱们大明也在走这条老路。 只是一开始土地多,权贵少,后来权贵膨胀,资源不够用,老百姓活不下去便起来造反,之后王朝轮回,又是一个新的循环。 多说一句,在咱们华夏,自古以来,地方豪绅和官僚阶级一直以来几乎一码事,或者说豪绅往往就是官僚的裙带。 如果一个豪门家里没有当官的,他家的地根本保不住。反过来讲一个官员的家族是很难受穷的。演化到后来,不是大家族考不上科举,因为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读书成本实在是高得离谱,没有背景成不了豪门。 所以在咱们大明,考中科举人数最多的地方便是江南了。不是江南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聪明,也不是江南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勤奋,而是江南的人比其他地区的人有钱,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自然而然考中科举的人便多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