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衙役她终于转正了第217章 殷氏剧情差不多结束
听说王妈找自己,景奕行大致猜到她的来意,对竹青道: “你让她到附近那棵老槐树下等我,我随后就到。” 等会和王妈说的话很重要、也需保密,在大理寺大门说难免被有心之人知道。 王妈忐忑不安地到了老槐树下。 王妈没等多久,景奕行就到了。 王妈一见景奕行就迫不及待道: “少爷,太后突然传下口谕,让夫人去莲花庵清修,限今日就去。” “口谕的理由是什么?” “说夫人德行不修,不睦夫婿、不慈儿女。” 景奕行心道: 太后这口谕下得还真好,妥妥就是殷氏的写照,任谁也挑不出理来。 景奕行往四下看了看,见没人注意他们遂道:“王妈,你信我吗?” “我自然信少爷。” “那你就陪着夫人好好去莲花庵,然后想尽办法一定让她出家。” 王妈一惊:“为什么?” “理由你就说只要出了家就与杨树安再没干系,哪怕杨树安不肯和离,她也可以讨要回她的嫁妆。” 王妈从景奕行这句话中听到两个重点:与杨树安再没干系;讨回嫁妆。 可少爷的重点究竟是哪个? 不过有了景奕行这话,王妈忐忑的心总算没那不安。 王妈试着问:“少爷,是不是你求太后下的口谕?” 景奕行没有否认:“是我让人向太后求的口谕。” “你想替夫人讨回嫁妆?” “讨回嫁妆之事我不会出面,夫人想要就自己去讨,讨不讨得回来就看她自己的本事。” 王妈心思一转:既然少爷的目的不是为了嫁妆、那就是为了让夫人和杨老爷撇清关系。 可就算夫人与杨老爷没有和离也影响不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大费周章? 除非…… 想到这个可能性,王妈的心骤然缩成一团。 王妈惊慌地看向景奕行。 景奕行察觉到王妈的慌乱,心想王妈或许猜到什么,但他不能明说。 “王妈,你回去后告诉夫人: 就说既然太后下了口谕,断没有改变的可能,让她好生在莲花庵修行。 等过几年,我再求了太后恩典接她回来。 你甚至还可以说:如果她能正式出家,太后的怒气也能消得更快,她就能更早回来。” 因猜到那个可能,王妈这次没有丝毫犹豫答应下来。 “少爷放心,我一定想尽办法尽快让夫人出家。” 景奕行叹了口气: “莲花庵那我会让竹青去打点,没人敢亏待你们。只是到底是佛门之地、难免吃几年斋、过几年清苦日子。” “这倒不怕,反正年纪大了油腻的食物也吃不了。” “王妈,你好好陪夫人几年,我以后给你养老送终。” 听到景奕行这话,王妈的眼泪瞬间流了出来。 “有少爷这话,我哪怕是现在死也瞑目。 我跟了夫人三十多年,与夫人早就分不开,就算你什么也不说我也会去庵堂陪她。” 王妈此时还在庆幸:幸亏夫人回了东京,否则大祸临头都不知晓。 景奕行的心也有些触动: “夫人有你陪着也是她的福气。好了,你安心回去,猜测的话你都不要说。” “我醒得。” 看着王妈离开的背影,景奕行长吁了几口气。 …… 见到王妈回来,殷氏忙问:“奕行怎么说?” “少爷说既然太后下了口谕他也不能违逆,让夫人先去莲花庵修行一段时日,等过些时日他再去求太后恩典。” 殷氏骂道:“这个逆子。” 王妈连忙拉了殷氏: “夫人,这是太后下的口谕,我们还是赶紧收拾东西去莲花庵。 你常用的纸、笔、砚台、常喝的茶都要带上……” 王妈一通好哄,哄得殷氏去收拾东西。 当日傍晚,殷氏和王妈到了莲花庵。 莲花庵的住持见到殷氏后道: “施主是奉太后口谕来修行的,倒不用同我们一般同食同住。 只是到底是神佛之地,不可杀生、不可食荤、不可妄言、不可乱矩。” 王妈生怕殷氏又说出什么得罪人的话,抢在殷氏之前回道:“我们会遵守庵规。” 住持将殷氏和王妈带到一处小院: “这里是给你们二人住的,日常有什么需要可派人同我说。 景施主说施主平日喜写字、弹琴、画画,这些都是修身养性之举,施主若是愿意都可随意。 不过景施主也说了: 毕竟是在佛门之地清修,经书也是少不得要读的,还望施主能潜心抄几卷佛经,他也好呈给太后。” 王妈再一次抢在殷氏前面回话:“少爷说得是,我家夫人醒得。” 住持心道:如果不是景施主捐了两千两银子,她才懒得费心。 住持离开后,王妈哄殷氏: “少爷心中还是有你的,否则也不可能事先打点让我们能住一个单独的小院。” 殷氏不满:“这里哪能和殷府比,他要是真在乎我就让我回去。” “毕竟是太后下的口谕,少爷也不能违了太后之意不是?” “也不知道是哪个杀千刀的去太后那嚼舌根。” “夫人,这样的话以后不可再说,以防隔墙有耳。我们先规整行李……” …… 八月初,大相国寺的又一个万姓交易日。 大相国寺地处东京内城东南方向,本就是商人云集、南来货物集散之处,索性每月开放五次给百姓在里面交易,这就是有名的“万姓交易”。 这一日,大相国寺外面人声嘈杂、热闹非凡,但寺内后院的禅房却是另一番模样。 禅房几百米内无一人,几百米外由侍卫把守。 禅房内对坐着两人,其中一人身穿僧服、头戴僧帽。 两人正在煮茶。 身穿僧服之人问道:“你让那么多只鸽子给我传书让我速来东京是为何事?” 被问的人是周王。 周王三十八岁,坐在他对面身穿僧服之人看着比他小十岁的样子。 周王倒了杯茶递给对方:“你还想不想找你母亲?” 身穿僧服之人接茶的手顿住,然后茶也不接收了回来:“我母亲在哪?” 周王将茶杯放到身穿僧服之人前面: “我没见到你母亲,但我见到一个与你母亲有八、九分相似的人,与你也有五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