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四合院风生水起第253章 这不是很正常吗?
标书其实就是纸上规划的能力,那位从香江请来的建筑师,只要借鉴他以往的成功案例,便足以超越四九城的所有同行。 那位香江的建筑师曾留学海外,深谙国际先进的高层建筑设计技术,相比之下,四九城的建筑师们显得较为本土化,一旦让他请来的专家稍作指导,就能找出诸多问题,进而让对手颜面扫地。 “只能期望如此了!”苏萌并未完全放下心来,直到亲眼见到那位设计师之前,她心中的忧虑始终难以消散。 与此同时,韩春明也手握一份报纸,步入燕京大学的一间实验室。 实验室里堆满了水泥和钢筋,娄晓娥正与一名满头银发的老教授热烈研讨。 “娄姐,消息出来了,我们已经入选金鼎商业大厦的招标邀请名单。”韩春明将这一消息告知娄晓娥。 “这不是很正常吗?你与其看这些新闻,不如多做点实事。”娄晓娥对这个消息反应平淡。 建造一栋32层的大厦,在建筑结构和材料上都不能有任何马虎。 这些天,她都亲临实验室了解项目进展。 尽管建筑材料大多源自天然,但水泥和钢铁的工艺处理仍至关重要。 谁能在这方面率先突破,未来便能步步领先于人。 “确实,这是预料之中。”韩春明收起报纸,别人还在想象百米大楼的模样,他们已经开始付诸行动。 此次招标的详情早已公开,只提供了地址的地质状况和建设预算。 受邀参与投标的公司需要在标书中详细提供一百米楼房的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成本估算。 表面上看似没有明确限制,实际上更加考验一个公司的综合实力,同样的预算下,建筑物的质量可以千差万别。 待到各家方案对比之时,各公司的实力高下立判。 “你去李老那边查看一下标书制作进度,好向叶明汇报。”娄晓娥又给韩春明布置了一项任务。 标书由多个部分组成:首先要有引人注目的设计方案,接下来是稳固支撑32层建筑的结构图,最后是详尽的施工图,包括各类材料费用、机械费用、人工费用等等。 而按照叶明的要求,这份标书还需附带一本建筑知识科普读物,以便大家对标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较于标书本身,后者无疑更具挑战性。 建筑自古至今源远流长,并且分为中外之别,这样一部着作并非想象中那般容易编撰。 “好的,我这就过去看看!”韩春明点头应道。 他知道,在百米高楼平地起之前,叶明更为看重的是那份精心准备的标书。 编写标书的工作正在一所大学的教学楼内进行,负责人是燕京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李教授。 叶明凭借资金投入加上愿景描绘,成功打动了整个土木系团队。 韩春明走进教室时,看到许多学生和教师都在埋头绘制图纸,而其中一位看似不修边幅的老者,便是李教授——他在燕京大学里备受敬重,大家都尊称其为李老。 “李老,不知您这边标书的进展如何?”韩春明悄声走近,小心翼翼地询问。 毕竟,有些身怀绝技的人脾气未必温和,李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他初次接触时,因打扰了对方思路而遭到一顿严厉训斥。 “小韩呐,关于标书的事你尽管安心,眼下已步入正轨,只需时间自然能成,倒是你这边能否确保秋鼎大厦顺利动工?总不能让大家一番辛苦却无果而终吧?” 李教授在谈及标书状况的同时,也探询着韩春明那头的进展。 此言一出,不少正埋头绘图的人都纷纷抬首关注。 对建筑设计师而言,没有什么比亲眼目睹自己设计的建筑矗立大地更激动人心之事了。 彼时国家正处于百业待兴之际,财政有限,大型建筑项目寥寥无几,对于李教授这群专业人士来说,仿佛置身于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境地。 招标公告发布后,李教授几乎按捺不住想要直接去建筑局揽下建筑设计的任务,但终究还是忍住了。 他深知国内情况,凭国内建筑公司的实力,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根本无法将他所设计的作品完美呈现出来。 然而未曾料到的是,叶明竟主动找上门来合作。 这与刘大舅原先的想法不尽相同,四九城并非缺乏人才,而是缺少让人才得以孕育和发挥的土壤。 良驹常有,伯乐难觅。 “李老,您放心,只要您的秋鼎大厦设计方案惊艳夺目并中标,我们施工队必定全力以赴。 那些资料您不是已经过目了吗?若非如此,您怎会如今这般投入其中、干劲十足呢?” “再者说,您得多有点远见卓识,现在不过是个三十二层、百余米高的大厦而已,未来住宅都可能达到这个高度!” 韩春明边说边用手势比划着,这些见解源自叶明。 “住宅也能建到一百多米?” 李老听到前半句,点头表示赞同,那些详尽的建筑资料确实让他相信叶明能在限定造价内完成他亲手设计的百米高楼。 然而在听完韩春明后面的说法后,他陷入了沉思。 “理论上可行,但百米住宅后期维护成本极高,更适合繁华都市,若是在一般城市建造,则显得过于繁复,而且物流配套必须跟得上,否则一旦发生战争或其他灾难,就很难有效控制人口疏散。” 李教授迅速对这一可能性进行了思考。 韩春明闻此言,脸上现出惊讶之色,这些话叶明也曾提及。 只是叶明认为,高层住宅最终将成为一门生意,即便在小县城也会涌现许多,届时考虑的不再是人们愿不愿意住,而是赚不赚钱的问题。 对此,韩春明有些不解。 “李老,您觉得如果小县城里全是百米高的住宅,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韩春明巧妙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小县城?高层住宅的存在是因为资源高度集中吸引人群聚集,可小县城为何需要集中资源呢?” “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健全的人体,从五脏六腑至肌肤皆有层次,资源就像血液通过血管层层分布,若某处过度积聚血液,很可能意味着出现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