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极致降温6(1/1)

作者:猫肥肥猫瘦瘦

极限天灾,重零开始囤百万物资!第210章 极致降温6

夏小满不太喜欢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周围都是陌生人。 “不了,这么冷的天,懒得动弹。” 王世金也没勉强,“不去就算了,晚点我叫上孙海云一起去,还有付白薇,也不知道那丫头现在怎么样了。杏姨知道她和孙海云分手以后,一直都很担心。” “我也很久没有见到她了,最近一次见到她,看到她和别人一起抓钢牙兔。” 听到夏小满的话,王世金皱了皱眉,“洪双艳他们琢磨出来抓钢牙兔的法子,太血腥了,长期下去……心理肯定会变得不健康。” 夏小满笑了一下,“现在有哪个人的心理是健康的?每天窝在那站不直腰的下水道,跟邻居就只有一线之隔,全天被迫接收各种负面情绪,你觉得这世上还有心理健康的人吗?” 王世金闻言,重重的叹了口气,“我们这次去首都,参观了首都在建的地下城。” “首都的人或许是提前收到了消息,早在两年前,也就是天灾刚发生的时候,开始挖掘地下城。” “他们在地下50米的深度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采用全钢筋结构固定支撑地面和墙面,总面积有一千多万平方米,预计能容纳一百五十万人以上……” 空间高度有四十多米,只需等主体结构建好,测量地面承重范围,就可以确定地下城最高楼层可建多高。 若承重力能达到他们预想的标准,地下城容纳两百万人都不是问题。 “跟我们一起去首都的建筑工程师已经把那边的建造图纸复刻回来,等凑齐足够建造材料,浮城就可以开始动工建立地下城。” “地下城建好以后,我们就不用再这么憋屈的住在下水道了。” 听到王世金的话,夏小满觉得他有些乐观,“我们浮城,在天灾前统计人口的时候就有一千多万人。除去在各种天灾下丧命的人,以及洪水过后离开浮城回家乡的人,至少也五六百万人。” “这么多人口,即便浮城一比一复刻了首都的地下城,也很难让大家都住的舒服。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一间房住十几个人,大家一起睡大通铺。” “那倒不会。”王世金笑着道:“地下城不够大的问题,首都早就想过了。” “他们不是不想把地下城建大,而是因为如果扩大地下城,很难维持地面和地下的平衡,担心地面会因为地下城的扩建而发生地陷。” “目前他们所研究的地下城,既能让地面不塌陷,又能使地下城牢固不会受到地面挤压。就算是遇到八级地震,地下城也能稳定坚固。” “等建好这个地下城之后,他们会选另一块适合的地方再建一个新的地下城。还会在两个地下城之间挖一个通道,让两个地下城能连接在一起。” “如果浮城的人口比较多,可能也会建两到三个地下城。” 夏小满皱了皱眉,“如果是这样,那要多少钢筋才能建起地下城?” 王世金缓缓摇头,“不知道,现在上面愁的就是这个事情。” 想建立地下城的不止浮城,其他城市也要建立。他们浮城又不是首都这种重要城市,人家真的产出了钢筋也是先紧着自己城市,然后再按照谁出的价高卖给谁。 浮城如今拿得出手的物资,就是钢牙兔。但钢牙兔也并不是只有他们浮城才有,周边南方城市都有钢牙兔。 “过段时间,上面可能会派人出去换购钢铁。不过我已经被派出去过一次,就算是要外出换购钢铁,应该也不会轮到我。” 夏小满笑着道:“别立fiag,万一你又被选上了呢?” 王世金瞪了她一眼,“我才不会这么倒霉。不跟你说了,出来的时间有点长,我要去找孙海云他们了。你真不去我那里过年?地铁站比下水道要干净很多,那边的人也不错,还有很多八块腹肌的兵哥。” 夏小满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不去不去,没几个我认识的人,我过去干嘛。而且如果我出去了,毛蛋就必须要跟着我,被人发现毛蛋的存在,我还能有安生日子过?” “行吧!那我先走了。以后有事找我,你就去嘉阳广场地铁站那边找杏姨,杏姨会帮忙转达的。” 夏小满应了一声,套上外套送王世金出门。 …… 北上首都的队伍回来后,沉寂许久的浮城终于有了动作,那些新招进来的新兵,也各自领取了任务。 建造地下城的钢筋材料虽然没到,但他们需要提前选好建地下城的位置,以及探测地底结构是否符合建城。 每个城市的地底结构都不一样,浮城不可能照搬全抄首都地下城的建筑结构,需要在首都地下城图纸的基础上,结合浮城的地下结构进行修改和创新。 建立地下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关系到浮城所有人未来的生存环境和安全,他们需要精确计算每条钢筋放置的位置,建造出最牢固的地下城。 除了要忙着建地下城,官方还要扩建防空洞种植粮食。 永夜极寒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许多幸存者手里积攒的余粮都已经吃完,每天来救助站求救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一些不想去救助站苟延残喘的人,会冒险去捕捉钢牙兔,用钢牙兔肉填饱肚子。 但天气严寒,如果没有足够保暖的衣物和呼吸面罩,外出捕猎就等于是去找死。所以浮城真正能够自食其力的人最多只有二分之一。 而这二分之一中,有一半人是官方的人或者是军队的人。 那么多的人需要官方救助,可官方手里的物资也有限,只能想办法尽量产出多一些的粮食。 这次北上首都,主要目的是复刻首都地下城图纸,次要目的是跟各个城市车队进行交流,学习对方面对灾难时的各种有效政策,同时也会交换各自研究出来的耐旱农作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