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迸发的女人第524章 匪徒惨败
就在一切都准备好了,准备选日子进攻白狐洞煤矿的时候,薛曾山突然变卦了。他觉得这么容易对付的煤矿是不是陷阱。 别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不能吃,拿着还烫手。 而此时梁家栋根据张老敢和吴老二在放马时获得的信息,他也知道反共先锋军要袭击煤矿,便给黄继业打电报,说明情况的同时,问是否增加兵力。 黄继业又把情况向赵玉娘汇报,赵玉娘没有马上答复黄继业和梁家栋。而是急忙召集蒋正涛和军区的参谋长等人在沙盘上研究作战部署。 根据白狐洞的地形以及火力配备,蒋正涛和参谋长都认为现在百十多人,依仗地形和轻重机枪,还有榴弹炮。满可以应付反共先锋军的进攻。 为了打消赵玉娘的顾虑,蒋正涛把先锋军的进攻比作第三旅李守东袭击火车,耶列维奇乘坐的火车凭借强大的火力,剿灭了李守东匪绺。 那白狐洞凭借火力满可以打退先锋军的进攻。 赵玉娘看蒋正涛说的很肯定,便问蒋正涛:“我们动用全部兵力能不能把反共先锋军全部歼灭?” 蒋正涛愣住了,他想,我的娘啊!你这胃口怎么越来越大啊!龙尾巴沟,要塞,还有附近驻扎着那么的多的匪徒。能打退他们进攻白狐洞的人马是没问题的,想一下子全歼,不容易。 但蒋正涛的意思是可以用他们袭击白狐洞煤矿的机会,狠狠教训先锋军一把。 这时蒋正涛的参谋长问是否增兵白狐洞煤矿。赵玉娘断然拒绝,她的意思是如果增兵能不能吓退先锋军,使他们停止袭击。 果然,薛曾山担心白狐洞煤矿是圈套,停止了这次的行动。 干等也没有消息,赵玉娘直接给梁家栋打电报,询问情况。梁家栋说:“根据情报来看,匪徒很可能取消了这次行动。 赵玉娘又和儿子蒋正涛商量,赵玉娘的意思是把是不是大量的守卫部队调往前线。在车站造成声势,给匪徒形成前线吃紧,需要大量的兵源的假象。 蒋正涛按照他妈妈赵玉娘的说法去办了。 果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薛华收到飞鹰的电报,说共产党前线吃紧,松滨市大量的民主联军调往前线。 薛曾山明白了,怪不得共产党不往白狐洞派兵,原来战事吃紧,无兵力可调啊! 准备进攻白狐洞煤矿的前一天,薛华又收到中统的密电,说法和飞鹰的一样。这就更加激起了薛曾山攻击白狐洞煤矿的勇气和信心。 白狐洞煤矿被一个环形山梁包围着,从环形的山梁翻越相当艰难,只要山梁上有人你就别想翻越过去。 那只有从它前边通往山谷的开阔坡地进攻。凭着先锋军的强大实力,进攻共产党的一个煤矿是轻而易举的小事。 为了显示自己反共先锋军司令的风采和魄力,薛曾山决定亲自带队指挥。 但吴立刚坚决反对薛曾山亲自指挥,他觉得战争就有风险,主帅不宜轻举妄动。由他和陶旅长带队进攻就可以。 但薛曾山坚决让吴立刚守卫龙尾巴沟,他的意思是看家比进攻更重要。吴立刚没办法只好听薛曾山的安排。 这天凌晨,薛曾山和陶大膀集合反共先锋军第三旅的全体兵马。趁着朦朦的晨雾朝白狐洞进发。 出发前,薛曾山为了显示自己反共先锋军司令的本事,特意让景卫凯断后。他的意思是,不能让他们这些正规军再抢了风头。他要向全体先锋军官兵证明他这个司令是能打仗的。 薛曾山也想了,自己和陶大膀带的这三百多人打它百十来人没问题的。 景卫凯也很着急,不知道白狐洞准备好了没有,如果让薛曾山得手,后果不堪设想。 但现在他也没办法,只能跟在后边看情况再说。 当走近步枪射程之内的时候,薛曾山命令部队进攻。匪徒们端着大枪向山坡上的煤矿猛冲。 剿匪大队的队员看匪徒靠近了,几十支步枪一起开火。 薛曾山端着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自己的队伍已经冲上去百十多人。而共产党的队伍只有五六十人,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他大声命令道:“都给我往上冲,打死民主联军的重重有赏!” 后边的人马听到司令的命令,一起朝前冲去。 这时躲在掩体里的张淑玲问梁家栋说:“机枪架上吧!” 梁家栋说道:“再等等!”说完梁家栋伸出脑袋朝匪徒看去。他看到了黑压压、密密麻麻的的先锋军冲了上来。 薛曾山在望远镜里看到,民主联军渐渐不支,大有要后退的意思。而先锋军却越打越猛,有的已经接近民主联军设立的掩体。 突然,民主联军的掩体上架上了三挺重机枪。重机枪刚一架好就喷出了愤怒的火舌。 土匪就是土匪,看到前边的进攻得手,后边的就急忙往前冲。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想后退都退不了。 随着哒哒哒哒的机枪声,匪徒纷纷倒下,简直就像割韭菜一样。看到重机枪喷出的火舌,匪徒们想退都退不了。 因为后边的还往前冲呢,他们担心上去完了捞不到奖赏。 当得知前边遭到强大的火力袭击,不能再前进的时候,后边的才掉头后撤。正在他们往回跑的时候,两边的树丛中响起了枪声。 他们觉得袭击他们的人并不是太多,但火力却异常的猛烈,因为两边都有轻机关枪。 吓得这群匪徒拼了命地往回跑。 后边的民主联军从掩体里、树丛中端着步枪,轻机枪冲了出来。薛曾山看得清清楚楚,共产党的轻重武器太厉害了,他知道自己这些乌合之众是抵挡不住的。 此时,景卫凯骑着马就在薛曾山和陶大膀的身边不远的地方。他装模作样地拿着望远镜看着前方的战场。 当黑压压的匪徒后撤的时候,他当然看得清清楚楚。突然,他觉得这个场面怎么这么熟悉呢?好像在哪儿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