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从除名秀才到位列公卿第256章 不舍
其实之前师兄跟老师就猜测过,说秦云何没准能行取入京,只是秦云何对此并不是很有把握。 毕竟一个省这么多知县、推官,短短几年督抚对他未必有多少印象,又怎么会推荐自己?而巡按……虽然后来他们合作还算不错,但是也不一定会推荐他去行取。 刘主簿却似乎觉着一切都顺理成章:“大人这几年复核案件平了好几个冤案,还破了山匪的案子,被推荐参加行取考试实在是理所应当。” 秦云何也不知道别的推官如何处理,在他看来自己也不过只是寻常履行职责,正常处理公务。 “这完全在我意料之外,一时之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 “大人不用担心。既然京中提前来了令状,必然会提前安排好后续接任的人选,大人只要将手头公务处理好,到时候交割完成就可以进京了。” 秦云何点点头便让刘主簿离开了。 他本以为还要在这厅衙上再待上一任,却没想到突然就要离开了。 秦云何靠在椅背上,看着这待了四年多的书房,心中万千思绪,有留恋与不舍,也有怅惘和期待。 在这儿生活办公四年有余,前衙内衙不知置办了多少物什。儿子是在这儿出生,女儿也在这里长大,他已然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 五月行取,那大概四月就要离任赴京。 那会儿春闱已经结束,新科进士已授,不知道朝中会不会再派一位新科进士到这儿上任。 好一会儿他才压下心绪,起身回了内衙。 “你要调到京城去了?” 这个消息对玉茹来说同样猝不及防,他们都一直以为还要再待一任的。 “先去参加行取考试,如果考过应该会留在京城……” “那过完年我跟孩子是不是就不过来了?” 离过年已经没几天了,过完年再过不几个月秦云何就要去任了,他们实在没必要跑过来了。 秦云何点点头:“过完年你们留在家里吧,我到时候找人将这边的东西收拾一下运回去。” 他们才说过了年将秦母接来。 不过也好,现在不用接了,玉茹就直接留在家里就好了。 玉茹沉默了一会儿,没说话。 丈夫去京中,又不知道多久才能安顿下来接他们去团聚。 秦云何也是这会儿才后知后觉的想到这一点,忍不住抱住妻子拍了拍,安慰道:“很快,行取结束我安顿好就接你们过去。” 玉茹点点头。 “哈哈,那可太好了,”李敞听到这个消息倒是开心得很:“如此没准你我还能在京中相聚,也不用依依不舍的了。” 李敞拍拍他,挑眉道:“许是大人前几日不舍我离开,感动了老天爷。” 秦云何失笑,子高总能将他刚升起一点的愁绪搅得一丝不剩。 “行行行,那可不要辜负了老天爷的安排。” “这消息再晚一天我就要回家了,来的真是正正好。” 李敞不想回家应付各路前来结交的人,所以自中举就在府城还没回家。 现在眼看就要年底,家里催了多次让他早点儿回家准备明年春闱,这两天他才受不住催促准备回家。 “子高也确实该回去了,过完年还是早点入京的好,免得不好找客栈。” 李敞自然听过秦云何三人当年进京订不到客房差点露宿街头的事,哈哈笑道:“大人放心,有大人这个前车之鉴,我必不会步后尘。待我落下脚,等大人到了京城还能招待大人呢。” 厅衙众人是稍晚才得知秦云何过完年就要去任进京行取的事,就连柱子都是晚些才知道。 其他人可能只是对于要换个新的推官大人重新适应而感到麻烦,而柱子要烦得就更多了。 儿子才在府城定了亲事,这时候离开肯定不好。 可是他们本来就是跟着秦云何来的厅衙,如今秦云何离开,他们在这里再无依仗,又是在外地,他们并没有多少根基。 何况,他当初投靠秦云何是他自己求来的,他自己肯定是得跟着秦云何走的,那就留赵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这儿他实在不放心。 虽然胡书吏跟刘主簿应该不至于秦云何人一走,立马就茶凉,不再管赵平,但到底不如秦云何在这儿。最麻烦的是,如今赵平还没有出师,就算要顶承胡书吏,也得等胡书吏老了吧。 新来的推官会是什么样的人?会不会允许赵平留下做书吏? 赵平心里也有些慌:“爹,大人不会、不会让我跟他走吧。” “你倒是想得美!大人去京城是高升去的,你想去都不一定有那个资格!” 柱子心里烦得很,赵平倒是松了一口气:“那就好。我走了小梅怎么办。” 柱子瞪了儿子一眼:“你就没想过大人走了厅衙会不会留你吗?” 本来他想的是,大人再留一任,那会儿赵平早出师了。 就算还不能顶承胡书吏的缺,那大人一句话也能让儿子当成书吏。 赵平道:“爹,我师父说再过几个月我就能出师了,要不就求大人提前给我安排个书吏的缺行不行?” 柱子犹豫了半晌,想着要不要去求秦云何,让他提前给儿子安排好书吏的缺。反正赵平也学的差不多了,正式做了书吏再慢慢一边做一遍学应该也是没问题的。 柱子父子的心思放下不说,时间飞快就又到了封印的日子。 因为年后玉茹母子几人就不过来了,所以各种衣物、妆奁、孩子的玩具之类都要提前收拾好带回去。这几年他们实在置办了不少东西,尤其有了孩子东西尤其多,光行李就收拾了两车。 另外尺儿寸儿也要跟着回丰乐村,毕竟她们本来就是平日照顾如意、证词兄弟的。 只是河生是平日长随秦云何的,年后还得让他跟自己来任上,如此一来,他跟尺儿的亲事又只能暂时先搁置了。 腊月廿八,一大家子人收拾好了行装,几辆车浩浩荡荡,又踏上了回家的旅程。